七月的淮北,空气中弥漫着热气蒸腾的焦灼感,柏油路面泛着油亮的波光,连知了的鸣叫都带着几分嘶哑的倦意。
“左移5厘米,再往下!”7月18日下午,在渠沟镇万家花城小区10kV10#开闭所作业现场,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5地质队测绘院项目组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电缆路径探测前期的信号加载作业。
“将电缆探测仪发射机接入电缆,这是每天外业作业的标准启动流程。”淮北地区电缆路径普查项目组组长吴海波告诉记者,通过测绘进行电缆路径普查,能够精准确定电缆的走向、埋深以及周边环境。这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施工误挖,降低建设成本,还能助力城市地下空间合理规划,为构建完整的电缆路径数据库、推动城市数字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吴海波说:“项目计划11月交付,时间紧、任务重,高温不能成为停工的理由,电缆安全才是底线。”。
“缝井必测”是这支队伍的硬规矩。记者跟随吴海波来到一处电缆井旁,两名测绘员半蹲在地上,全神贯注地相互配合,对井盖的三维参数进行精准测量。吴海波则迅速拿起一旁的现场作业记录纸,详细记录电缆井盖的长、宽、厚度以及电缆管孔材质等信息。
不到半小时,测绘队员们安全帽下的头发早已湿透,汗水浸透工装,连反光背心也紧紧贴在了后背上。
“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不但人容易中暑,机器也会‘闹脾气’。”负责无人机航拍测绘的胡军辉一边说着,一边分享防止机器设备“罢工”快速降温的小妙招——让机器“躲”到开着空调的作业车上“冷静”几分钟。
“这样趁着空档我们人也可以补补水,歇息歇息。”一旁的组员笑着补充道。
为最大限度降低高温对施工进度的影响,项目组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实行错峰工作制——每日分为5:30-10:00、16:00-19:30两个作业时段,在避开正午高温时段的同时,确保日均野外作业时长稳定在7小时。
在防暑保障方面,项目组可谓是做足了“功课”。为每位组员配齐防晒帽、反光背心、防烫手套等基础装备,并同步配发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同时,在高温作业时段严格执行轮岗休息制度,确保组员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除了要做好野外作业,项目组还同步推进“内外联动”。吴海波告诉记者,测绘人员当日收集的数据需第一时间传回室内,由技术团队及时开展数据校验、绘图整合等业内工作,通过“野外采集+室内处理”的无缝衔接,确保当日任务当日清,有效避免高温天气下的工作积压,为项目整体推进按下“快进键”。
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肩抗测绘设备、手持测绘仪——烈日下,测绘队员们在一个个测量点位上反复架设仪器,调试设备。尽管汗如雨下,衣服湿了又干,但他们丝毫没有因为炎热的天气而放慢测量的脚步。
“高温下我们坚持一线作业,既是为了通过测绘及时发现电缆潜在问题,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又是我们作为测绘人的职责和使命。”吴海波说。目前,在科学统筹下,项目各项工作均按计划有序推进,高温天气并未对施工进度造成明显影响。

记者 夏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