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地表上的滚烫坚守——溪河路下穿铁路立交工程四孔箱涵顶进完成

2025-07-22 08:54    淮北新闻网

7月16日下午,濉溪县溪河路下穿铁路立交工程施工现场的地表温度已突破40℃。工人丁新与工友紧握着发烫的冲击钻,汗珠顺着安全帽系带滚落,砸在4号箱涵底板上激起细小尘雾——这个刚刚顶进就位的箱涵,正等待他们凿除混凝土转正块。这道工序是引道U型槽顺接施工的“咽喉”,更是高温下建设者们日复一日的坚守日常。

作为串联濉溪县老城区与新城区的交通动脉,溪河路下穿铁路段曾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卡脖子”工程。原有的涵洞仅3米宽、2.5米高,早已无法承载实际的通行需求。如今,新建的四孔分离式箱涵如四条钢铁游龙横卧地下,以4.5米+8.25米+8.25米+4.5米的净宽尺寸,为全长520米的道路主体筑起“钢筋铁骨”。“项目东接现状溪河路,西连十南街,要先后下穿符夹线、青符连络线四股铁道,相当于在飞驰的火车底下‘做手术’。”项目总工程师孙涛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指向头顶不时驶过的列车,铁轨的震颤声清晰可闻。

这场“微创手术”的难度超乎想象。列车以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正常通行时,施工人员要同步完成线路加固、接触网迁改等精密作业;铁路缆线与地方市政管网如蛛网般密布,每一步施工都需如绣花般精细。更严峻的是,7月以来连续35℃以上的高温天气,给本就复杂的铁路营业线施工又添“烤”验。

“滋滋——哒哒哒——咣当!”丁新和工友们轮流上阵破除转正块,冲击钻与混凝土碰撞的声响在工地此起彼伏。他们凿除的混凝土转正块是箱涵顶进时的“精准校准器”,能确保顶镐顶力垂直传递,待顶进就位后便“功成身退”,为后续止水带安装和U型槽施工扫清障碍。

“这活儿急不得也慢不得,高温天更得把好质量关。”冲击钻因长时间作业变得滚烫,丁新的两臂震得酸麻,全身工装已被汗水浸透。他身后不远处的休息室里,冰镇西瓜正冒着丝丝寒气,藿香正气水、矿泉水整齐码放——这是项目部在“干两头休中间”作息制度外,为工人准备的“清凉保障”。

“下行来车,停止施工,请下道!”行车道上的喇叭声划破工地,作业区域瞬间清场,仿佛给流动的工地按下暂停键。线路工范茂明走下铁路桥,后背的汗渍已凝结成白色盐霜,如一幅天然的“劳作地图”。工人们纷纷放下工具,灌下几口盐汽水,他们想着只要赶早凿通关键节点,中午高温就能转战阴凉处作业。

列车驶离后,清脆的凿击声再度响起。混凝土转正块的碎末在冲击钻下飞溅,恰似被具象切割的时间碎片,一点点拼凑出工程推进的轨迹。

在各方协同攻坚下,项目已攻克多重难关:铁路部门精准配合限速管控,监理单位全程旁站监督质量,县住建局实行领导包保制及时疏通堵点,形成了高效联动的施工合力。

从空中俯瞰,这场如同城市经络重塑的“微创手术”,意义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昔日仅3米宽的逼仄涵洞,正蜕变为畅通城市的“关键节点”。县住建局机关党委副书记赵礼平指着铁路西侧介绍,“老城‘交通栓塞’正在打通。原设计方案优化后,工程造价约9678万元,老城区至石板街景区的通行能力提升近4倍。工程不仅能缓解老城交通压力,更让石板街景区接入快速路网,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目前,四孔箱涵顶进节点已顺利完成,工人们正趁着早晚凉爽时段加紧施工。远处列车鸣笛而过,近处冲击钻声节奏铿锵。烈日下,建设者们的汗滴砸落处,将是未来车流涌动的双向四车道;冲击钻的震颤声里,老城区交通梗阻的经脉正被重新打通。有了这群高温下的坚守者,濉溪县“东西贯通”的蓝图正加速从纸面走向现实。

记者闫肃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