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建市六十五周年系列报道之四变“黑灰煤城”为“湖上美城”——淮北市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2025-04-11 08:05    淮北新闻网

 

煤城叠翠皆成诗,湖山相映总如画。

今年初春,在绿金湖观景台,摄影爱好者张明带着无人机去踏春。一旁,淮北师范大学爱鸟协会的同学们,用望远镜开启了观鸟活动。蓝天白云下,碧波湖面上,葱葱草丛中,不时有“空中精灵”掠过。苍鹭、白鹭、凤头潜鸭等共计24种鸟类,创下曾经的观测纪录!看着兴奋的同学们,身为“老淮北”的张明不由得骄傲起来,向这群“新淮北人”介绍,“十年前这里还是破败不堪黑臭熏天的沉陷区,现在成了咱们城市的‘会客厅’……”众人一同眺望,远处青山含笑。

淮北建市六十五周年,从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煤城”,到如今以开门见绿、移步皆景,“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生态长卷惊艳众人。回望来时路,淮北的生态转型经历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塑造,从单一修复到系统重构,从生态建设到价值转化的华丽蜕变。

土地再生的世界奇迹

65年,走了有多远?

从诞生之日起,淮北就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不可或缺的能源动力:原煤十多亿吨,发电数千亿度……淮北的奉献镌刻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

煤炭出,土地落。随之而来的是触目惊心的生态欠账:全市41.6万亩土地沉陷,1.37万亩采石山体废弃。2009年,淮北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采煤沉陷区是煤矿采掘后留下的下陷地域,其综合治理被认为是一道世界难题。

困境倒逼改革,探索赋能重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市实践探索“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模式,解决了采煤沉陷区的治理难题。

利用采煤沉陷坑塘水面,陆续打造100平方公里的城区中心湖带,六湖连珠、熠熠生辉。尤其是碳谷湖、绿金湖、南湖三湖景区被一条绿道串联起来,形成城市核心景观区。

其中,绿金湖治理项目为国家级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治理后恢复土地2.45万亩,形成城市中心水库和候鸟栖息地,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土地再生的奇迹”。

我市还通过差异化技术路径实现土地资源高水平保护与高效利用,探索实施“覆岩隔层注浆充填”“超高水材料充填”“膏体充填”等先进技术,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减少耕地沉陷量和沉降度,保护土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淮北矿业集团在煤矿采空区上建成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高达97米的21层现代化办公大楼。临涣煤矿采用充填技术减少采煤沉陷地近2000亩。

倔强的淮北人硬是在石山上垦出绿地,从岩缝里抠出生机。面对岩石裸露面积达60%、被公认为非宜林荒山的石质荒山,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独创“七步造林法”,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绿色奇迹:栽植苗木1100多万株,20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成为全国石质山造林绿化样板,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行列。

如今的相山山脉,侧柏、丛生五角枫等乡土树种已形成稳定群落,山间奇峰、云洞、林海散落。这片“城市绿肺”,正以蓬勃生长力演绎着现代都市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哲学。

市场魔方转动绿色杠杆

65年,是一段勇毅的跋涉。

随着治理工作深入推进,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模式难以为继。面临资金难题,该怎么办?

出淮北城区,沿景观大道创新大道一路向东,穿过800余公顷的绿金湖湿地公园,迎面山峦起伏。这便是“三青山”之一的泉山。拾级而上,槐树、石楠树、无花果树……成片的树苗长势良好,山岩吐翠。新建成的综合型城市公园——泉山公园,是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过去的泉山因过度开采,宕口面较多,采石宕口附近满目疮痍,原始植被荡然无存。2020年,我市运用市场化治理手段,将项目整体打包推向市场,创新推行“分段治理法”,设立2200万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整治基金,确保项目推进。对治理产生的废弃土石料进行公开拍卖,将收益反哺生态修复,有效解决资金不足难题。形成“产业基金-投资收益-生态修复”的良性循环。

改革是发展的源源动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市坚持改革创新,赋能绿色发展。

针对破解沉陷投入不一造成的资金保障难题,发挥资金杠杆的撬动作用,打造渠道通畅的资金运行空间。通过政策争取、财政投入、市场运作等方式,形成以财政资金为杠杆的政府主导型、以地环治理恢复基金为基础的企业主导型、以社会投资为突破的市场主导型等多种筹措模式。

2024年6月8日,自然资源部在福建厦门举办202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日主题宣传活动。我市作为资源枯竭城市成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华东区域代表,探索出高水平生态保护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淮北特色路径。同时,与厦门、北京、成都等12个城市共同发布了《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倡议书》,一起携手争当“厦门实践”经验的传播者、践行者,努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生态佳”到“生态+”绿色实践

成长,是一次拓新的征程。

绿意满盈的山林、整洁宜居的乡村、城市记忆的工业遗存、人气兴旺的文旅景点……眼下,我市正长远谋划,致力将生态佳转变为“生态+”,在绿色发展之路上砥砺前行。

眼下,清明时节的朔西湖,正迎来春游高峰。漫步景区,可见栈道蜿蜒于芦苇荡间,观鸟台静立水畔,巨型粉红火山装置与热气球交织出梦幻场景,趣味飞盘、套圈游戏等春日运动会吸引亲子家庭驻足,欢声笑语回荡在草坪上空。

曾经的朔西湖因采煤沉陷形成湖泊,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断裂,是名副其实的煤城“伤口”。近年来,通过系统治理与科学规划,将塌陷区转化为生态湿地与文旅综合体,以“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让朔西湖焕发新生。在2024年,朔西湖音乐喷泉秀项目更以光影科技与自然景观的交融,斩获安徽省“十佳消费场景”殊荣,成为市民游客争相体验的“城市新名片”。

与此同时,创新“生态修复+特色农林”等开发式治理模式,推进“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破旧立新提升独立工矿区……淮北正以“生态+”重构城市基因。

近年来,我市依托山水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活化利用“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蕴含的丰富价值,加快建设“十大文旅工程”,积极探索文旅跨界融合,相山公园、四季榴园、南湖公园等4A级景区串珠成链,隋唐运河古镇、濉溪古城、龙脊天路等特色项目引客入淮,精心打造“煤美与共、湖上淮北”文旅品牌,生态“高颜值”正不断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当下的淮北,正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诠释生态与发展之美。

记者于晓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