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土地文章 激活花样经济——杜集区朔里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卓有成效

2025-03-04 09:59    淮北新闻网

 

十年磨一剑。从因采煤土地沉陷,大面积水域无法用于耕种居住,到生态环境修复、百姓安居乐业,再到产业融合发展,杜集区朔里镇在土地综合整治这条路上走了十年。这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获自然资源部批准成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杜集区作为淮北地域的四大板块之一,北邻徐州的独特优势,是其整体发展规划以及此项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把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核心——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是开展好试点工作的根本。

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重要批示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要求,坚持“一盘棋”系统思维,将试点工作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体安排,并与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工作紧密结合,搭建“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框架”“数据体系、保障体系、监管体系、评价体系”的“三纵四横”总体架构。

区委常委会会议、区委深改委会议研究试点工作6次,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赴现场调研50余次,把脉问诊自然资源本底和土地利用现状,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谋划确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乡村风貌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8个方面整治项目,划定整治“主战场”,并奔走解决资金紧缺等重难点问题。

“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这是每期调度工作会都要反复强调的底线,深深地刻在每一名参与者心中。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各级部门始终坚守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统筹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辖区土地更加集中连片,让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目前,朔里镇试点片区实现新增耕地219.93亩,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亩均粮食产量预计提升5%以上。

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果,具体体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的全面提升。杜集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助推一产纵深发展、加快二产提档升级、构建三产创新示范三个方向的指引下,步履铿锵,成绩耀眼——

坚持“以人为本、因村制宜”,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民增收。流转黄楼村800亩耕地实施“旱改水”项目,将“旱田”变“水田”种植特色水稻。成立乾升农业专业合作社,首批156户群众以资金、土地入股,2024年增收50万元。按照“宜耕则耕”原则,在整治土地上种植特色农产品,菱白、羊肚菌等朔里品牌年销售额3000余万元。

构建“耕地流转+闲置整治+产业导入”组合模式,腾挪发展空间,将“沉睡资源”变“发展活水”。引进格瑞斯服饰,建设标准化厂房5200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积极推进建设用地有机更新,谋划实施金岩高岭土配套产业园、众帮产业园改造提升等一批项目。

推动村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发挥乡土风情资源禀赋,以现有空间打造文旅“新地标”。在朔纵路沿线布置乡村振兴产业集聚点,注入东方朔、颛孙子张、刘开渠等名人的文化元素,建设“国潮婚典”建筑群,打造沉浸式“国潮街区”。利用闲置民房,打造“漫游+康养+采摘+研学”民宿集群。

试点工作开展至今已有两年,朔里镇的村容村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蜕变。

人居环境水平提升了。群众乱搭乱建行为少了,751户享受到了“户改厕”福利,畜禽养殖粪污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或变废为宝再利用,或得到科学妥善处置。村里的积分超市每天“客流”不断,用文明行为获得积分,再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一举措得到大伙儿的好评。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以村庄存量空间补齐基础设施配套,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完成葛塘村电力设施改造,新建道路3365米,绿化5000平方米,种植娜塔栎和落羽杉530株。铺设供水管道约4.8万米,完成引调水工程入户1221户。

生态保护治理加强了。区内河道、耕地、矿山等1.45万亩退化生态空间得到修复。水域面积7300亩的朔西湖蝶变为休闲度假景区,传统歌舞、潮流说唱、无人机表演、烟花秀等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

举全市之力、全区之智,朔里镇脱颖而出,成为改革试点典范之一,让“寸土”生出了“寸金”,不负自然资源部赋予的重任。

杜集区在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认真做好“后半篇文章”,总结出一套包括“工作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的模式,探索出“精雕细琢”的“空间治理推动乡村振兴”路径,为其他镇、街道提供借鉴。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郑言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