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2日,在矿山集街道杜集社区创业手工坊里,59岁的李影正娴熟地将五彩橡皮泥装入袋中,她身旁的姐妹们有说有笑,剪刀开合间流淌着欢快的节奏。“过去只能在家看看电视、玩玩手机,现在送好孙子后到工坊上班,每月能挣1000多块,心情好身体也好!”
近年来,杜集区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培育出25家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通过来料加工、品牌赋能、村企合作、产业发展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
在杜集社区的一处临路门面房中,十多名中老年妇女从一个个塑料盆中分拣出彩色橡皮泥进行包装,工序简单,操作方便,不一会每人就包装好一堆成品。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工坊的工人都是社区的居民,年龄最大的75岁,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在送好孙子做好家务后,居民们就会来到工坊。在高岳街道李洼村的雨伞厂,工人们有的在裁布,有的组装伞架,有的则在进行测试。该村利用闲置厂房办起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解决企业用工难又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周边100余名群众就业。
据介绍,杜集区朔里镇深耕品牌建设,打造“巧手匠”“稻谷香”“朔悦红”等“共富工坊”,通过企业派发订单、工坊按需分单、村民灵活接单,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段庄村、朔南社区等3个村(社区)联合成立安徽朔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1500平方米智能化加工中心,在工坊设置“共富岗位”15个,累计带动集体增收80万元。而在罗里村,他们将目光放在“土特产”,投资建设1500平方米恒温智慧菇房13间,带动23户农户就近就便就业。
如今,这种“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四方联动模式,正在杜集区遍地开花。矿山集街道张院村引进面粉生产设备,建成石磨面粉厂,收购本地粮食生产石磨面粉,产品在市场上十分受消费者欢迎,不仅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稳定就业的机会,还打造出一条新型农业产业链条。下一步,杜集区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以共富工坊为抓手,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推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 冯冬梅 通讯员 杨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