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断腿”到“家门口办”,从“多头审批”到“秒批秒办”,从“数据孤岛”到“跨省通办”。“十四五”期间,是淮北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深化改革、锐意创新的五年。该中心以“一改两为”为总抓手,直面“体制不顺、政策不通、系统不融”的历史难题,通过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成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全省公积金行业贡献了极具价值的“淮北经验”。
机构改革+数字基建奠定一体化基石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2022年。彼时,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我市公积金管理长期存在着“市矿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市公积金中心与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两大行业分中心各自独立运营,互不隶属,形成“一市三中心”,造成政策执行不一、信息系统不联、资金管理分散的困局。这不仅增加了企业和职工的办事成本,更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瓶颈”。
当年5月,安徽省一场史无前例的行业分中心管理职能和机构改革率先在淮北拉开序幕。这是一场硬仗,市公积金中心上下凝心聚力、集中攻坚。
改革的核心在于统一。分中心归并后,全市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决策、管理和核算“四统一”。为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全面实现“去企业化”工作目标,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优化,撤销2个行业分中心机构,新组建了服务监督科和业务审批科,进一步整合线上线下服务渠道,为全市缴存职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为进一步畅通服务流程、完善服务事项,中心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政策落实、操作规范、服务提升”专项行动,对合并后的政策制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合、重塑,累计梳理政策文件88个、制度清单50条、业务问题清单72条、咨询投诉问题类政策51条,实现了同一事项在全市范围内“一把尺子量到底”;重新梳理并完善了《业务操作细则》,对缴存、提取、贷款等业务关键环节进行了标准化规范,让每一项业务的办理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围绕新账套,与系统研发人员历经4个多月测试、优化、再测试、再优化,在保障缴存职工办理业务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了全市住房公积金账户统一管理、资金统筹调配。
多年来分散在不同“口袋”里的资金,终于汇成了一池活水,市公积金中心统一管理、统筹调配资金规模达140.5亿元,同比增长111%,为后续的政策创新和高效服务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这场深刻的机构改革,不仅是组织架构的物理整合,更是管理理念的化学融合。它彻底消除了体制性障碍,为后续的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升级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一体化管理基石。
职能回归+服务延伸释放惠民新动能
公积金的生命力在于服务。
机构的合并与系统的统一,为政策的精准滴灌和服务的全面延伸创造了条件。五年间,市公积金中心围绕“房住不炒”的定位,不断优化充实政策工具箱,充分发挥着公积金在支持职工安居、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24年5月9日,徽商银行淮北相城支行内,一个崭新的“住房公积金业务‘就近办’服务点”正式揭牌。这不仅是一个网点的增设,更是我市公积金服务体系的一次重要升级。在这里,缴存职工不仅可以办理部分线下提取业务和贷款受理前置手续,还能通过自助终端享受线上服务,作为线下服务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这一创新迅速燎原。截至2025年9月,中心已联合7家合作银行,在13个网点增设了“就近办”延伸柜台。数据显示,仅2025年前三季度,“就近办”服务点就受理了4105笔个人提取业务。从政务服务大厅到网上大厅,从手机APP到银行网点,一整套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立体式全方位服务体系已然成型,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服务的便利化,更需要政策的“含金量”。
提高公积金贷款和租房提取额度,让更多新市民、青年人“住有所居”;放宽为子女购房提取的政策,鼓励家庭互助,构建起支持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家庭支持体系;推出“商转公以贷还贷”,不但减少了购房职工家庭办理业务的次数和难度,更切实减轻了借款人的还贷资金压力……市公积金中心紧扣时代脉搏,打出了一套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全力当好服务缴存企业和职工的“贴心人”。
在服务企业与人才方面,市公积金中心探索“政银企”协同新模式,支持银行推出“公积金信用贷”,为诚信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同时,出台灵活就业人员缴存使用办法,实现开户“零门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吸引和留住人才,中心出台人才贷款支持政策,2025年以来,累计为高层次人才发放公积金贷款54笔3381.7万元,以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审批再造+数据赋能引领服务新范式
如果说机构改革是“破局”,政策优化是“惠民”,那么审批模式的数字化改革则是“赋能”。市公积金中心以“数字赋能、流程再造”为核心,在全省创新探索“集中审批”模式改革,推出“前台多网点受理、后台不见面集中审批”新模式。
传统的审批模式是“网点受理,网点审批”的“扁平式”结构,存在标准不一、效率不高、监管困难等问题。如今,通过设立业务审批科,将原先分散在各网点的审批权统一收归市级中心,搭建“前台受理、属地初审、中心终审”三级权限架构,实行“管办分离”。“垂直式”不见面线上审批体系,有效防范了操作风险,堵塞了管理漏洞,为公积金资金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打造以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的线上服务矩阵,实现37项业务中33项“全程网办”,其中租房提取、离职提取等14项业务实现了“零材料、系统审、秒到账”,线上租房提取网办率高达99.3%。
审批效率的飞跃,离不开强大的数据支撑。市公积金中心依托部、省、市三级数据链,成功打通了与住建部、省监管服务平台、市数据局以及不动产、公安、民政、社保、市场监管、人民银行等多家单位的数据壁垒。这意味着,过去需要职工手动提交、工作人员人工审核的各类证明材料,如今只需系统一键核验。截至2025年9月底,市公积金中心通过各类共享接口办理业务近10万笔,累计办理跨省通办业务超23万笔,跨区域业务审核效率提升60%以上。
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市公积金中心始终将资金安全放在首位。自2024年1月起,正式启用风险防控与体检评估系统,构建了“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稽核”的全流程风控体系。系统能够在贷款受理、骗提骗贷识别等业务风险方面实时预警并精准拦截,为住房公积金这一“百姓的钱袋子”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五年蝶变,硕果累累。市公积金中心的改革实践,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不仅解决了自身发展的难题,更以数字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探索,为新时期公共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
展望“十五五”,随着淮海经济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市公积金中心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在服务和管理区域协同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记者俞晓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