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织锦绣乡韵启新篇——淮北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2025-10-17 09:31    淮北新闻网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田畴为纸、以奋斗作墨,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毫泼洒出一幅“产业兴、人才旺、村庄美、乡风淳”的瑰丽画卷。

金色沃野奏响丰收乐章

夏收时节,濉溪县的万亩麦田在阳光下泛起金色波浪,沉甸甸的麦穗低垂,仿佛细语着“江淮粮仓”的丰收故事。这里的小麦单产连续七年稳居安徽首位,2024年夏粮总产量达104.45万吨,秋粮测产总量83.06万吨,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的辉煌成就。放眼望去,高标准农田如绿色画卷铺展,累计建设面积达202.4万亩;智能滴灌系统精准滋养作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面积扩大至9.5万亩,勾勒出“一田双收”的生态农业新图景。

从昊晨食品现代化车间飘出阵阵麦香,到杜集区段园镇葡萄园挂满紫玉般的果实;从休闲农庄的袅袅炊烟,到乡村旅游路上的车水马龙——我市的农业已从“春种秋收”的单一节拍,迈入“接二连三”的产业交响曲。2025年上半年,全市规上绿色食品产值累计增速2.2%,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10.1%。当榴园村的地锅鸡香飘四方,这片土地用实践证明:乡土蕴藏的生机,永远超乎想象。

我市制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年)》,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截至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65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2.24亿元,形成“红色研学+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的多元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濉溪县凭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25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地区,标志着淮北农业产业升级迈上新台阶。

人才活水浇灌希望田野

在濉溪县国家区域试验站的麦田里,年轻的农学硕士井恒昌俯身轻抚麦穗,阳光为他专注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这一幕恰似时光倒流,与前辈周素英当年在此耕耘的身影交相辉映,演绎着一场薪火相传的时代接力。

我市大力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工程,一批批退休干部、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如雁归巢,为这片热土注入源源活力。退役军人孙伟在荒沟播撒艾草种子,让乡村飘荡起致富的芬芳;企业家丁爱军带领村民奏响“增收曲”,让乡村振兴的乐章在青山绿水间回荡;田间学校的泥土讲台前,家庭农场负责人李跃楠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在演示种植技术时仿佛在弹奏一曲大地赞歌。

从323名农民获得乡村振兴人才荣誉的喜悦,到众多游子怀揣梦想返乡创业的热忱,曾经“空心化”的村庄如今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全市选派的427名科技特派员如星星之火,点亮乡村振兴之路;市级设立的500万元专项资金如春雨般滋润创新种子;双楼村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将“相王”绿色蔬菜品牌打造成亮丽名片……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每一张笑脸都映照着奋斗的荣光,人才活水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和美乡村绘就宜居画卷

在我市很多村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乡村屋舍错落,一条水泥小路在缤纷的月季花墙簇拥下悠然伸展。眼前小桥流水,耳畔鸟语花香,共同勾勒出宁静和谐的田园景致。

废弃资源焕发新生,乡村面貌实现蝶变。双堆集镇将闲置校舍改造为豆制品工坊,机器轰鸣中飘出阵阵豆香;百善镇道口村把荒废坑塘打造成景观湖,垂柳依依、碧波荡漾,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站点全覆盖,城乡融合步伐加快。

如今,快递驿站开进村头,无线网络覆盖田野,乡村振兴的脉搏在淮北乡村强劲跳动。全市已打造28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358个省市级中心村、765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昔日“脏乱差”的村落,如今变成“洁净美”的幸福家园。

这不再是记忆中的乡土,而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淮北以匠心雕琢村容村貌,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文明乡风浸润和谐家园

晨光洒落临涣古镇的青石板路,为“连心茶室”的牌匾镀上一层暖金。调解员王士宏手提茶壶,在氤氲水汽中为村民斟上一杯棒棒茶。茶香袅袅间,往日的邻里积怨渐渐舒展,化作理解与包容的笑容。现在,144间“连心茶室”如星火遍布乡村。这杯茶,不仅润了唇舌,更暖了人心,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智慧在茶香中绵延传承。临涣镇“一杯茶调解法”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成为淮北基层善治的亮丽名片。

漫步乡村,2274个村民理事会和44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如繁星点点,织就基层善治网络。濉溪县全域推进“我是大总”擂台赛及移风易俗经验交流活动,引导“大总”从台下走到台上,分享操办红白喜事、倡导文明新风的经验做法。刘桥镇王堰村投资11万元改造“新风堂”,明确规定遵守移风易俗约定的村民可免费使用场地和设备。在这里举办的婚礼简朴却充满欢声笑语。南坪镇积极评选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实施“以文化人”惠民工程,群众自创的《移风易俗焕新颜》《快板夸南坪》等文艺节目广受好评。

积分超市的红榜记录善行义举,党群微家的灯火照亮夜归之路。全市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00余个,开展“送戏下乡”“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文明乡风如细雨润物,浸润千家万户。

茶香深处,法治与德治交融,传统与现代交汇。从乡贤“大总”的率先垂范,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创新引领,淮北用乡土智慧绘就乡村振兴的温暖底色,让文明新风吹遍相城大地。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李楠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