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淮北市人大常委会设立45周年,也是淮北市建市65周年。四十五载风雨兼程,四十五载砥砺奋进,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立法为民固根基、以监督提质促发展、以代表连心聚民力、以自身建设强保障,为助推淮北从资源型城市向高质量转型发展城市跨越、从民主法治起步向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化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时代答卷。
栉风沐雨启新程:从恢复探索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跨越
市人大常委会的45年,是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与改革同步的45年。从濉溪市到淮北市,从“拨乱反正”到全面依法治市,从制度恢复到创新实践,每一步都镌刻着民主法治的坚实足迹。
(一)恢复与探索期(1980年—1991年)。1960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濉溪市,1971年3月更名为淮北市。1980年8月4日,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市人大常委会,标志着我市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常设机构正式建立。这一时期,常委会以建制度、打基础为工作重点,快速搭建组织架构。1980年,先后出台联系市人民代表的试行意见、常委会委员视察工作等7项制度,设立政治法律、财政经济、科学教育、城市建设管理四个专门委员会,从“有法可依”向“有制可循”迈进。1981年12月,市委批准成立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强化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1983年,市九届人大常委会设立法制、财政经济等六个专门委员会,并确立“五年一届”任期制,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市步入规范化轨道。从1980年至1991年,累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12次、常委会会议77次,作出决议决定86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职权、运行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
(二)改革与规范期(1992年—2011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人大工作注入新内涵。1993年,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首次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和市政府副市长实行差额选举,开启人事选举民主化先河。2007年《监督法》实施后,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严格按照《监督法》的要求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制定实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有效维护法制统一。2010年,常委会落实修订后的《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着眼于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先后对常委会议事规则、工作规则等有关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修改完善,制定实施专门委员会议事规则,进一步健全信访接待、联系代表等工作制度,不断规范履职行为。这一时期,共召开人民代表大会23次、常委会会议161次、作出决议决定251项、听取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427项,对76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全面依法治市期(2012年至今)。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2015年,市委出台《关于加强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意见》,成为指导我市人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16年2月,淮北市正式获得地方立法权,同年11月,《淮北市城乡规划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标志着我市首部地方性法规诞生。2021年,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召开后,市人大常委会迈入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阶段。2021年3月和2022年4月,市委两次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着力推动新时代淮北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从2017年实施代表工作“2121”工程,到2022年在全市18个镇全面推行民生实事票决制;从2016年组设立法工作机构、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到2024年建立“选题—调研—审议—督办—评价”监督闭环,常委会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各环节。截至2025年9月,这一时期常委会共依法召开常委会会议93次、主任会议169次,听取审议工作报告270项,作出决议决定73项,开展执法检查35次、专题询问14次,督促办结代表议案建议1799件,推动我市民主法治建设迈入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新阶段。
良法善治护民生:以“小快灵”立法破解发展难题
立法不是为了追求数量,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市人大常委会自2016年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始终秉持“小切口、立得住、真管用”理念,制定地方性法规16部。每一部法规都紧扣群众“急难愁盼”,成为破解民生难题、护航发展的“金钥匙”。
(一)精准立法,回应社会期盼。立法选题紧扣淮北转型发展大局与群众关切,既聚焦“产业转型”又紧盯“柴米油盐”。针对优化营商环境迫切需求,在全省率先制定《淮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等6个方面破解企业“痛点”,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围绕老年人居家养老难题,出台《淮北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明确社区养老设施配套、服务补贴等举措,12万老年人享受“家门口的幸福”。面对电梯安全隐患,制定《淮北市电梯安全条例》,规范电梯安装、维保、应急救援等各环节工作。从“部门提”到“群众点”,立法选题的“民生导向”让法规真正“接地气、顺民意”。
(二)民主立法,汇聚民智民意。为让立法以良法促善治,常委会搭建“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小组+社会公众”参与平台,确定濉溪县人民法院等6家单位为基层立法联系点。濉溪县法院创新“线上+线下”征集模式,在立案大厅设“立法征询意见簿”,通过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累计为《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10余部法规草案收集意见520余条,其中83条被采纳。在《淮北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立法中,共收集业主委员会组建、公共收益管理等建议300余条,均逐条研究、合理吸收。《淮北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期间,收到群众建议超200条,“加强老旧小区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规范电动车通行秩序”等意见建议被写入法规。通过广开言路征集社会各界立法建议,立法过程已成为凝聚民心、汇聚民智的过程,每一部法规都饱含“民主温度”。
(三)区域立法,打破行政壁垒。作为淮海经济区节点城市,常委会主动融入区域立法协作。2020年,承办第二届淮海经济区立法协作联席会议,苏鲁豫皖四省十市签署《淮海经济区立法协作淮北倡议》,为促进区域立法协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携手徐州市、宿州市等淮海经济区相关城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协同立法,对淮海战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传承弘扬、保障监督、区域协同等进行规范。通过联合调研、统一标准,协同立法,破解了红色资源“分域保护、标准不一”的难题,让淮海战役精神在法治框架下代代传承。
精准监督提质效:全链条闭环机制助推高质量发展
人大监督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一)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纪检监察机关建立协同监督机制,联合印发优化营商环境问题整改意见书,专题调研《淮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依法作出《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决定》,助力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市场整体环境不断改善、法治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深入全市5个工业园区调研承载能力建设情况,听取审议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专项工作评议,全力支持企业提升能级、做大做强。专题调研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评议,推动政府出台扩投资、促消费政策20余项。聚焦政府购买服务及第三方服务管理情况开展专题询问,首次对应询单位进行现场测评,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规范购买行为、优化营商环境。
(二)破解民生堵点难点问题。依托人大代表“家室站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政风行风热线等渠道,梳理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纳入监督议题。听取审议提升技能水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情况报告,专题调研特殊教育、异地就医、劳动力市场监管、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汇报等工作,推动民生持续改善。密切关注全市就业形势,开展《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推动“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化服务全覆盖。开展《淮北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执法检查,专题调研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听取审议关于《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建议整改情况的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守护生态宜居美好家园。常态化听取审议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紧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及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情况,集中督办生态环境领域重点议案建议,压紧压实生态环保责任。连续六年跟踪监督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听取审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依法作出《关于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决定》,促进生态系统全方位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组织开展“行走淮北”、文明创建督查等活动,支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围绕城市污水处理和黑臭水体治理开展专项工作评议,督导雨污分流工程实施情况,助力打造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代表履职连民心:激活全过程人民民主“神经末梢”
人大代表是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连心桥”。市人大常委会以代表工作“2121”工程为抓手,推动代表履职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行”转变,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2024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举办的座谈会上,淮北作为全省唯一省辖市代表作经验交流。
(一)建强履职阵地。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实施代表工作“2121”工程以来,累计建成镇(街道)代表活动室、村(社区)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点等“家室站点”279个,实现五级代表“驻站履职全覆盖”。烈山区创新建立15个代表小组功能型党支部,引领代表“双岗建功”;相山区推行“代表+流动办公桌”,走街串巷接待群众930余人次,解决问题132件;濉溪县临涣镇将代表联络站与“一杯茶”调解法结合,在茶室化解矛盾210余起,让“议事亭”变成“民心亭”。市人大常委会组建法制、科教、农业等9个专业代表小组,让代表“专业优势”转化为“监督优势”。杜集区高岳街道农业农村专业小组推动产业项目落地12个,相山区“代表+商会联系点”为企业争取资金800余万元,实现“专业优势”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二)丰富活动形式。深入推进市人大代表和代表小组“5+4”主题活动,健全“市人大代表小组+国家机关”联系工作机制,推动解决公交布局优化调整、小区充电桩安装等具体问题。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2019年先在刘桥镇试点,后在全市18个镇全面铺开,2022年烈山区开展区级试点。截至2025年6月,共票决项目225个,已完成187项,其中古饶镇“微工坊”带动200余名群众就业,朔里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2万人饮水难题,实现“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接单、人大督单”闭环。2022年以来,开展“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全市295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每月至少反映1次社情民意,累计收集意见建议8.1万余条,办结率超88%。一件件民生小事的解决,让群众感受到“民主就在身边”。
(三)完善制度机制。创新议案建议办理“四抓三沟通”机制(抓交办、抓督办、抓协调、抓实效;办前沟通、办中沟通、办后沟通),通过领导重点督办、工委对口督办、上下联动督办及代表建议“回头看”等方式,推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质效提升。升级代表履职评价管理系统,实现承办单位与代表之间可实时沟通信息、了解办理进度、“背靠背”开展评价,实现了议案建议全流程闭环管理。同时,推进代表履职平台数字化建设,构建“实体平台+网络平台+移动端”三位一体应用场景,完善代表履职管理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宣传表彰、推荐连任等重要依据,增强代表履职主动性。
强基固本铸忠诚:以党建引领打造“四个机关”标杆
党的领导是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市人大常委会对标“四个机关”定位,以党建为引领强基础、优作风、提能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着力为履职尽责提供坚实保障。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政治方向。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立法计划、重点监督议题、重要会议安排等均向市委请示报告,确保人大工作与市委同频共振。坚持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完善人事任免办法,规范宪法宣誓程序,确保省委、市委人事安排顺利实现。创新开展“三优两争”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建立“党小组联系代表小组”机制,联动开展专题调研272次,形成调研报告96篇,部分成果转化为代表议案建议,其中《关于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安全平价“引调水”的建议》获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推动解决治污工程同步问题。常委会时任班子成员担任“五群十链”链长、副链长,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提档升级;深入一线参与疫情防控、“双招双引”等重点工作;推深做实“四送一服”,开展“新春访万企”活动,协调解决企业诉求43件,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实现“市委有号召、人大有行动、落实有成效”。
(二)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始终以党的创新理论统揽和指导人大工作。推动机关干部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实效。建立多层次学习体系,领导干部带头“学法讲法”,正县级以上干部先后讲授地方组织法、立法法、招标投标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36部;开设“人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讲授经济、科技知识,累计举办46期,拓宽干部视野;创新搭建“秘书学习”载体,围绕“调研报告撰写”“审议意见起草”等开展实战演练,提升机关干部“写、说、干”能力。
(三)聚力效能建设,严实工作作风。对标规范化建设,制定完善《淮北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87项制度,出台《加强机关市管职级公务员管理办法》,建立委室处周例会、月度调度会等机制,机关运转效率显著提升。深化“智慧人大”建设,启用淮北市人大代表履职评价管理系统、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实现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线上线下”融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每年确定20余项重点调研课题,规范调研流程,要求调研报告“成绩、问题、建议各占三分之一”,杜绝“报喜不报忧”。创新推出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审议意见处理、专项工作评议等“三个办法”,配套推出审议意见督办办法、测评办法和提高专题询问质效的若干举措,构建全链条闭环机制,推动监督从“程序性落实”向“实质性见效”转变。
(四)深化协作联动,拓展工作格局。深化区域协作,举办第二届淮海经济区十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建联建会议,签署党建联建协议,交流经验、互鉴共享。与徐州市人大常委会签订结对合作协议,协同探索推进立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监督等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办好《淮北日报·民主与法治》《淮北人大》和淮北人大微信公众号,扎实开展人大新闻采访调研活动,宣传人大制度、讲好人大故事、展示代表风采。组织机关干部赴上海、苏州等地挂职交流、考察学习,加强对县区、镇(街道)人大工作指导,推动基层人大完善“家室站点”建设,推行街道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实现全市人大工作“上下联动、整体提升”。
四十五载风雨兼程,市人大常委会在民主法治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足迹;四十五载春华秋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淮北的实践中愈发彰显优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主线,以高质量履职为目标,在立法上更贴民心、在监督上更有力度、在代表工作上更接地气、在自身建设上更加过硬,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推动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更多人大智慧和力量,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相城大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通讯员 周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