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也点燃了华夏大地全民族抗战的烽火。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次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也就在这一天,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二一九团三营十连一排排长沈忠明,奉命驻防卢沟桥畔、永定河东岸的回龙庙。面对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日寇进攻,沈忠明指挥所部60余人死守阵地,最终寡不敌众,壮烈殉国。作为中共地下党员,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响应了党的号召,为保卫国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成为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黄营村走出的热血赤子
1906年初,沈忠明出生在今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黄营村。1933年5月,沈忠明从老家来到张家口造币厂工作。当时,正值日本侵占东三省后,魔掌已伸向华北地区,局势日趋紧张。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影响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应运而生。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饱含一腔热血的沈忠明毅然决然参加了抗日同盟军,奔赴抵御日寇、保家卫国的战场。
1936年8月,经沈忠明的淮北同乡、中共地下党员周树一介绍,沈忠明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前夕,党组织与他谈话,当问及入党缘由时,沈忠明目光灼灼如炬,声音斩钉截铁:“眼下日本帝国主义侵我领土,杀我同胞,国难家仇何以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和咱无产阶级站在一起。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保家卫国,上阵杀敌,我死而无憾!”字字铿锵,尽显其投身革命、追寻真理的赤诚初心与坚如磐石的政治信仰。
血洒阵地践行铮铮誓言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面对猖狂日寇,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发出御敌命令。7月8日凌晨5时许,面对装备和数量均处于优势的日军,沈忠明指挥所部死守回龙庙这一战略要地,寸步不让,双方展开惨烈的白刃战。沈忠明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依然咬紧牙关,拼尽全力挥动大刀,与敌殊死搏杀。
后来,据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二一七团副团长的周树一回忆:“沈忠明英勇杀敌,身负重伤后,日寇又用战刀劈了两刀,壮烈牺牲……”这场战斗,全排除两人回城报信外,其余将士包括排长沈忠明在内,全部壮烈殉国。
战后,周树一于焦土残垣间寻得沈忠明遗体,含泪葬于回龙庙旁。后来,他撰写了《共产党员沈忠明打响抗日第一枪》一文,使得这段英雄故事得以传颂。新中国成立后,在何基沣将军和周树一的证明下,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沈忠明为革命烈士,并为其家人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留下了热血报国、献身革命的见证。沈忠明的事迹被诸多历史文献所记载,永远镌刻在抗日战争的英雄史册之上。
浩气长存精神永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沈忠明的英勇事迹,是淮北人民引以为豪的精神名片,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为国捐躯、英勇奋斗的历史见证。2024年7月18日,那张沈家人珍藏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被作为革命文物捐赠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永久收藏。“这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也是我们家族的精神传承,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了解曾祖父的事迹,铭记那段悲壮的历史。”沈忠明的曾孙沈磊告诉记者。
“重温沈忠明烈士的英勇事迹,对我们来说是一次荡气回肠的精神洗礼。他舍生忘死、奋勇向前的斗争精神,忠贞向党、心怀国家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挖掘、整理抗日英烈的革命事迹,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张红说。
如今,烈士的故乡——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黄营村,依托灵枣产业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格局,这幅民富国强、盛世长宁的壮美画卷,既是对英灵的告慰,也是传承先烈精神的最好写照。
记者 张旭 通讯员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