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修复“直通车”助企扬帆再出发——我市积极探索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次办成”改革

2025-04-11 08:31    淮北新闻网

“为市场监管部门的高效服务点赞!半小时就解决了经营异常名录移出和股东变更两大难题,新项目得以顺利推进。”不久前,我市某商贸企业负责人朱女士在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按照相关要求提供信用修复申请材料,通过企业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次办成”的便利,快速化解企业难题。

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良好的信用体系建设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失信企业可能面临限制申请贷款、限制招投标、限制市场准入等措施,影响自身的发展。近年来,我市以信用建设为突破口,帮助企业减轻因失信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打造出一套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淮北模式”,让失信企业重新获得“诚信通行证”,为优化营商环境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流程简化:从“多头跑”到“一站办”的范式突破

“现在,我们只要在一个系统平台提交信用修复申请,最多两个工作日,就能收到信用修复完成的通知。”某生产企业负责人陈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年自己还在另外一家公司工作,可以说全程见证了信用修复“淮北模式”的提档换速。

以前企业信用修复需要在“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平台重复提交申请,两个系统有信息交换延迟现象,“你撤我没撤”的情况偶有发生,对企业重塑信用,重新参与市场竞争造成很大困扰。“我当时所在的企业就因为信用修复不及时,丢了一个项目。”陈先生说。

针对企业信用修复存在标准不明确、信息共享不及时、修复方式单一和异议申请效率低等问题,2024年3月,我市聚焦重塑机制、再造流程、拓展模式、提升质效,探索企业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次办成”改革,创新开展“一场宣传”、出台“一份指引”、设立“一个驿站”、聚焦“一口受理”的“四个一”工作模式,彻底改变了信用修复碎片化现状。

所谓“一口受理”即市、县(区)市场监管局设立信用修复专岗,统一受理信用修复申请。“一次办成”即经营主体无需到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经营异常名录和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市场监管所、执法办案机构等多头申请修复,直接通过线上线下一次申请。

濉溪县政务服务中心二楼市场监督管理局窗口,“信用修复服务站”的提示牌醒目地摆放在窗口工作台面上,旁边还有《经营主体信用合规建设指南》《线上信用修复申请流程》等相关宣传资料。这里整合了信用修复全流程资源,企业在一个窗口就能完成所有咨询和办理。“过去企业要跑多个部门,现在‘一窗通办’效率提升明显。”濉溪县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办公室主任胡小娜说。

改革的核心在于流程再造。我市设立信用修复专岗,统一受理申请;建立多部门衔接机制,构建信用修复网络体系;制定《信用修复操作指引》,明确“三张清单”和“一套标准文书”。这些举措让信用修复从“一事找多窗”变为“一窗办多事”,从“多头重复修复”升级为“一次提交办成”。

服务升级:从“材料堆”到“承诺制”的温度变革

“只需签署《信用修复申请书》和《修复承诺书》,以‘一张承诺’替代‘一摞材料’。”——这是淮北信用修复改革中颇具人性化的创新。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淮北市推出“承诺容缺”“承诺免查”“即申即办”三种模式,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对于因未按时年报被列入异常名录的企业,采用申请材料后补或免交、实质审查后置或豁免等方式;对已改正失信行为的企业,取消现场核实环节;对被行政处罚企业,则提供专人专线跟踪指导服务。这些柔性措施,让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数据显示,改革后信用修复事项申报材料减少30%以上,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真正实现了“数据线上走、审核内部转、企业零跑腿”。

同时,建立失信警示提醒制度,推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合规建设提示书》“三书同送”工作机制,一次告知失信主体公示平台、期限及申请失信修复政策和路径,既保障失信主体权益,又为企业提供改正建议,实现从“一罚了之”到“罚教结合”的转变。

“信用是企业发展的金字招牌。”市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科科长刘俊介绍,去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推行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次办成”改革,推动信用修复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升级,让企业办理信用修复更省心、更省力、更省时。目前,市场监管部门正在深化拓展改革成果,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打铃提醒”服务机制:对职责范围内的企业失信行为,实施“事前预警提示、事中修复指导、事后跟踪回访”的全流程服务,帮助企业重塑信用形象,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发展赋能:信用修复的“乘数效应”显现

信用修复的“淮北模式”,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办理各类信用修复4000余件(次),帮助420户经营主体避免失信风险,评定A级纳税人2378家,同比增长53.9%。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10个领域294项轻微行政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免罚,检查次数同比减少20%。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市13家金融机构入驻“信易贷”平台,发布金融产品267款,年内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126.21亿元。

“一口受理、一次办成”的信用修复服务,让企业信用重建驶入“快车道”,为市场主体发展蓄势赋能。我市某建设工程企业因信用修复流程优化,获得新项目投标机会,企业负责人刘先生感慨:“修复流程简化,对我们来说就是‘真金白银’!”

改革经验也获得了广泛认可。我市连续4年城市年度平均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全国前20位,获评第二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2024年6月,省市场监管局刊发推广淮北经验;8月,《安徽日报》专题报道改革做法;12月,我市报送的信用案例荣获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市发改委信用服务中心负责人丁海波表示,我市以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为抓手,创建信用修复服务指引,完善失信警示提醒机制,设立信用修复驿站,强化跨平台协同,构建起“一网通查、一次告知、一站受理、一次办成”的服务体系,帮助企业重塑诚信形象,激发市场活力。下一步将持续创新“信用修复唤醒”服务,积极推进“信用+金融”融合联动,让信用修复成效切实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不断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

■记者于晓通讯员郑言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