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濉溪县双堆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启动“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宣传教育活动月。现场文艺表演精彩纷呈,政策宣讲干货满满,吸引大批村民参与,大家真切体会到移风易俗带来的新变化。这正是我市移风易俗改革的生动呈现。近年来,我市以党建为引领,多部门携手协作,通过文化渗透、举办“大总”擂台赛、推进婚俗改革等有力举措,破陈规、树新风,让淳朴向上的文明新风激荡在相城大地。
党建引领:强立法,硬约束
各县区与市直宣口单位协同发力,形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委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年度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各县区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意见》《农村红白喜事指导标准》《移风易俗“十提倡十严禁”》等文件,为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提供坚实的政策依据与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由宣传、纪检、民政、农业等多部门组成的移风易俗专项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专题联席会议,强化统筹协调与调度,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市委宣传部将移风易俗相关内容纳入《淮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弘扬文明新风、整治陈规陋习的具体条款,为移风易俗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刚性约束与法治支撑。
文化浸润:从入耳,到入心
公益广告牌上移风易俗的标语醒目而温馨;乡村的墙体广告,以生动形象的画面传递着文明理念。“文艺下乡”活动更是将移风易俗的戏曲、小品等节目送到群众家门口,创新编排淮北大鼓《都是彩礼惹的祸》、小品《拆墙》《账单》等节目,深受群众喜爱。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文明的熏陶。同时,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层党校、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我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对谈活动。从干部到群众,纷纷走上讲台,将文明新风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据悉,我市依托47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抓住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乡村“逢集”等时间点,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好故事分享会1600余场次,受众2万余人次。
关键少数:聚力量,促转变
“按新规咱婚宴最多15桌,您看这样安排可管?”在百善镇黄新庄村,“大总”正与村民协商婚礼细节。
“大总”是皖北农村地区对掌管操办红白事人员的俗称,负责出面张罗各项事宜、从事组织协调工作。濉溪县全域推进开展“我是大总”擂台赛及移风易俗经验交流活动,引导“大总”从台下走到台上,现场交流操办红白喜事、倡导移风易俗的所见所闻、特色做法等。3年来,830名“大总”参赛,线上直播吸引观众达到近百万人次,网上投票达50万人次以上,取得良好社会反响。该活动入选全省首届10个文明实践优选项目。2024年淮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暨“大总来了”移风易俗经验交流展示活动,获得省委宣传部领导、市委主要领导的表扬,彰显了我市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积极探索与突出成果。
四铺镇四铺村“大总”陈磊儿子结婚时,带头取消“桌上一包烟”陋习;段园镇祁村原党总支副书记卢成军带头取消副席。“大总”王士宏、陈文章等吸收临涣“茶馆说理”乡风民俗文化,探索形成“一杯茶”七步调解工作法,有效化解群众经济房产、婚丧嫁娶等矛盾纠纷,并入选全国第五批乡村治理案例典型。
“过去大总劝人省着点,还被骂‘不懂规矩’,现在村民主动问‘新规矩是啥’”有着20多年经验的“大总”王之远见证着转变。如今,新风尚从“被动遵守”变为“主动追求”。
除此之外,我市评选出与移风易俗相关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120余人,达到“评议一人、影响一片”的效果。
婚俗改革:破旧俗,立新规
新年前夕,濉溪县南坪镇举办“爱满元旦・情定南坪”集体婚礼,9对新人身着婚服,共缔白首之盟、赴百年之约。一场简约庄重的集体婚礼吸引了全村老少。村民们围聚在一起,兴奋地算起经济账:“这场集体婚礼,比传统办酒席省了好多钱,还热闹得很!”
渠沟镇张集村、烈山镇洪庄村、矿山集街道北山村等利用村集体资产兴建文化大礼堂,作为村民操办婚嫁仪式的免费场所,配备空调、桌椅、厨具等必需品,同时提供拱门、装饰KT板、吊顶拉花、音响等婚庆设备,“大总”或村干部客串司仪。“这里场地大、价格低,水电费、场地费和设备费全免,婚庆费用就省下2万多块。”北山村村民石修存在儿子结婚后算了一笔账。
针对皖北地区“天价彩礼、铺张攀比”等顽疾,我市创新推出“婚事新办、婚礼帮办、婚宴减办”婚俗改革模式,推动每桩婚事彩礼金额降3-5万元、婚礼花费降1-3万元、新办率提升65%、满意度提升80%,让群众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水平。
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工作,治理陈规陋习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把移风易俗作为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具体抓手,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方式方法,遏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让现代文明理念在城乡基层深深扎根。
见习记者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