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撑省级水网建设和指导县区水网建设,更多融入国家和安徽水网工程体系,按照省水利厅和市政府部署,市水务局组织编制了《淮北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现有河湖水系和水利设施基础上,辅以必要的链接外部水源、连通内外水系、联调湖库水缸等措施,整合新老工程、盘活新老水源、激活新老水系,构建“一横三纵铸纲、五河十渠织目、六湖百闸固结”的全市水网总体布局,形成排洪畅通、水系连通、生态复苏三大行动及九大工程,增强排水、输水、蓄水系统功能,提升水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综合能力,发挥水利工程防治水旱灾害之利,挖掘水利工程复苏河湖生境之力。
——实施水系连通夯实水网建设基础。率先在全国开启了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及水系连通工程,通过清淤疏浚、挖深垫浅、水系连通、闸站联动、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实现了外河与内湖的活水连通,南湖、中湖、东湖等湖泊循环串通,探索出一条从“沉陷区”到“聚宝盆”的生态治理新路径。作为淮水北调工程的主要供水对象,我市未来将进一步通过引江济淮二期工程,源源不断地引入丰沛的江水,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
——推进水质达标筑牢水网建设保障。通过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水美乡村建设等试点建设,淮水北调、引江济淮等输水线路水质保护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在浅层地下水上升和深层地下水压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推动河(湖)长制由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河湖长制落实情况位居全省前列。这一模式不仅强化了河湖水域岸线管控,还推动了水生态综合治理,为水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夯实水安基础提升水网综合能力。为了全面提升我市防洪排涝能力,我市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分期实施”的原则,以现有的主要支流、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确保重要城区、重要城镇和重要设施防洪安全为目标,以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堤防防洪能力、大沟排水能力、应急蓄洪能力为重点,实施包浍河、王引河、萧濉新河等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渗漏处理、涵闸除险、堤圈封闭和超标准洪水应急蓄洪等防洪系统治理,形成“泄洪通道畅通、防洪堤圈牢固、蓄洪场所安全和城乡排水顺畅”的防洪排涝体系。同时在供水方面,我市坚持节水优先,以“一横三纵”为“纲”,以“五河十渠”为“目”,以“六湖百闸”为“结”,结合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增加外调水、用好当地水、配置地表水、压采地下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工程格局,形成“多源配置、互连互通、丰枯调剂、城乡共保”的供水保障体系。
——强化水系治理推动水网高质量发展。依托市域水系,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和水生态综合治理。通过加快建设以萧濉新河、王引河等为主的生态绿廊轴线,治理主要河流的主河道岸线,以老濉河等为核心,实现重点水系串联,保证清洁水源入城、循环流动,推进大型灌区谋划,筑牢市域生态安全屏障,实现“水绿、水丰、水活、水净、水美”的五水合一生态修复治理目标。在管理方面,我市利用水网建设契机,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顶层设计,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增加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同时,夯实项目前期工作基础,科学谋划项目,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水行政执法力度和效率。此外,我市将分步开展数字水网建设,致力于实现水旱灾害防洪调度和水资源调度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等功能,并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智慧水利人才培养体系。
总之,“十四五”以来,淮北市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正逐步实现从“煤城”到“水城”的华丽转身。未来,随着防洪屏障的筑牢、供水网络的构建、水系治理的强化以及智慧水利的探索,淮北市将形成一张与国家水网深度融合的现代水网格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周鲁力
摄影记者 黄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