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春灯节、元夕等。古往今来,人们对这个火树银花、月明如昼的节日非常重视,尽管各地“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元宵节观彩灯、吃汤圆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民间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说。
汤圆,又称“汤团”“浮圆子”,它作为元宵节特有的应景食品,象征着团团圆圆,寓意着家人和睦、生活美满,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青睐。据传,春秋末年,楚昭王途经长江,发现江中漂浮着一白色圆物,船家捞起后献之,剖开后食用,瓤红如胭脂,香味扑鼻,竟无人识其名。昭王差人请教孔子。孔子曰:“此为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此时恰值正月十五,昭王便令人每年这天用面粉仿制此果煮熟食之,以庆家国团圆。从此,元宵节吃汤圆便流传至今。传说毕竟是传说,但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我们仍可以窥探到汤圆的雏形,像屈原《楚辞》中提到的“蜜饵”,就是一种用糯米粉裹以蜂蜜制成的糕点。而在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正月十五做豆糜加油膏”的记载,看得出,当时部分地区已形成了在元宵节吃特定美食的风俗,但加入油膏的豆粥与后世的汤圆似乎差得有点儿远。到了唐代开元年间,开始“造面茧,食焦追”,“面茧”便是以粉制成的茧状物,称为“粉果”,亦是汤圆的前身。
然而,如今公认的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始于宋代。南宋《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浮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此时汤圆正式以“浮圆子”的名字摆上百姓的餐桌。雪白细嫩的圆子,不但入口软糯香甜,而且煮的过程也非常具有意境之美。南宋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诗中写道:“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诗中的“珠”即是汤圆。作者把汤水比作星灿乌云,把圆子比作珍珠,赋予了这一小吃厚重的文化底蕴。那么,当时汤圆的味道如何呢?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品尝之后,给出了答案:“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与大鱼大肉相比,那清甜软糯的圆子则更受人们的欢迎。
明清时期,人们开始将圆子称为“元宵”,之所以起名元宵,是因为人们习惯在元宵节的夜晚围坐一起,边赏花灯边吃它,取上元节宵食之义。“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就描绘了一家人做元宵、卖元宵的情景,这也说明那时人们已经普遍把圆子称作“元宵”了,其制作方法与现在几乎没有区别。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位,认为“元宵”的谐音是“袁消”,冲撞了自己的名号,很是不吉利,便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名为“汤圆”。有诗为证:“诗吟圆了溯前朝,蒸化熟时水土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今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其制作工艺越来越高,花样也越来越多,按照馅料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汤圆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照使用的粉料分,有糯米粉、高粱粉、木薯粉等。
汤圆作为一种舌尖上的传统美食,经过千年的演变、传承、赓续,尽管各地制作的方法不同、名称不一、风味各异,但不管如何变化,都寄托着中华儿女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马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