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为安徽发展把脉定向。此次安徽之行则以文化开篇。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论述为各地借鉴桐城“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中华传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提供了现实遵循。而在整个基层中,乡村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存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广袤的乡村不仅是亿万农民的生存之地,更是维持稳定、促进发展的重点治理对象。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这句话对于乡村而言同样适用,在整个大国治理体系之中,乡村是党和国家政策的最终施行场域,堪称治国理政的末梢神经,因此,乡村治,天下亦可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形塑文化认同凝聚共识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所属文化发自内心地产生情感上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并能够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心理过程,包括价值规范认同、传统习俗认同、宗教信仰认同、民族语言认同、文学艺术认同等。在以传统社会伦理为秩序的乡村社会,乡民对乡规民约、家族族谱以及各种在法律法规框架下的非正式制度等文化规范的认同度很高并在世代繁衍中得以传承,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和集体意识。如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条约《吕氏乡约》规定乡民们要恪守“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宗旨,乡民们的一言一行都被规范在这一非正式制度的框架内并在一代代潜移默化的传承中得到发扬。因此,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和待乡邻、救难济贫”等得到广泛认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能够为乡村治理凝聚共识奠定文化认同基础。
(二)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的各种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挑战,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矛盾多发等现象和问题。面对一系列基层治理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挥其调节人际关系、协调利益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等作用,消解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潜在冲突。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建设,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提出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新观点。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治理的思想指引下,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并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之路,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明确部署,从过去的“美丽乡村”到现在的“和美乡村”,一字之变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将“文化”嵌入乡村治理机制不仅是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化引导人民、促进社会和谐、引领社会善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创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经验的社会治理模式。
(一)加强乡村文化场所建设,丰富文化传播形式
一是对乡村传统建筑进行合理利用构建新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如利用祠堂、戏台、民居、庙宇、书院等建设村史馆、家风家训馆供乡民参观和学习;又或者利用这些场域开展具有高度仪式感的乡村集体活动如祭天、祭祖、祈福、敬老等等,使乡民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体悟乡村文化的内核,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例如福建省永春县西昌村通过修复村内两座古厝,并“将其定位为共有的空间、教育的场所和成长的平台,在本土乡贤文化、弘一法师佛学思想和东方美学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惜福、习劳、感恩和自尊的运营理念,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二是利用农民丰收季、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契机,开展具有高度仪式感的传统民俗活动,使农民在实际体验中感受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仪式通过使乡民置于恒定的时间、空间、场景形成特别的历史记忆并在每一年的循环往复中得以强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乡村共同体的专属文化记忆,是建构乡民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有效方式。以农民丰收节为例,作为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专设的节日,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农耕文明深厚的情感寄托,春种秋收,通过在农历秋分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不仅能表达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也有利于塑造农耕文化记忆,激发人们对农耕文化的归属情感,进而提升农民群体的自豪感、幸福感、荣誉感。
(二)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涵养乡村文明新风尚
一是重新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教等文化规范的制度效能。首先是村规民约,由于其具有“以传统家教文化形成家庭美德、以日常生活伦理培育个人品德、以扬善惩恶方式弘扬社会公德的德治功能特征”,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民对村规民约的践行会加深对本地文化体系的认同,进而使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得到增强。其次是家风家教,它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中国传统家风家教依托家规家训家书等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言传身教与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世代传承,在个人修养、家庭建设、国家治理等方面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此,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本区域的家风传统、民风民俗进行搜集整理,通过编纂家规家训读本、制定兼顾本土社会习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规民约,发挥对乡民的引导和约束功能,营造“尊老爱幼、崇德向上、以和为贵、忠诚守信”的文化氛围,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二是发挥新乡贤为代表的道德模范的示范表率作用,以其嘉言懿行垂范乡里,为乡民树立道德标杆,从而担当起价值引领和精神重构的重任。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场所,定期组织老党员、道德模范、退休干部、人民教师、青年大学生等开展常态化道德讲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同时,要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敬老孝亲、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乡村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家庭、好邻里等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模范,净化乡村社会风气,建设文明乡村。
(三)创新传统文化融入方式,用小切口宣讲大道理
一是探索采用戏剧、歌谣、墙画等生动活泼、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如贵州省台江县司法局通过当地群众熟悉的苗族歌曲,推出通俗易懂的“苗歌调解”形式,将法、理、情融入调解的苗歌声里,不仅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冲突,也取得了“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良好效果。二是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把网络传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开设微信公众号传统文化宣讲专栏,精心制作文字、图片、漫画、微视频等产品,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张贝)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