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水果的“绿色革命”——淮北市大力推广生态种植促进水果品质提档升级

2024-09-23 09:27    淮北新闻网

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淮北市以“甜蜜事业”为笔,绘就了一幅幅果香四溢的振兴画卷。《淮北日报》精心策划的“振兴路上的‘甜蜜事业’”系列报道,以淮北市特色水果产业为重点,从生态种植、价值增值、农旅融合到创业就业四大维度,深入剖析了水果产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通过深入报道展现绿色种植新风尚,揭秘产业链延伸的秘密,体验果园旅游的欢乐,讲述农民创业就业的励志故事。

金秋九月,我市乡村各大果园里,馥郁的果香在空气中四处弥漫。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果园不仅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更彰显了生态种植的累累硕果。金黄的梨子、红艳的苹果、浅绿的枣子……这些特色水果不仅品质上乘,更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成为了我市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推广绿色技术 果树吃上“肥王”

“今年的果子格外香甜。”9月4日上午,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南山源家庭农场,一棵棵健壮的梨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来自南京的陈女士随手摘下一颗蜜梨,圆滚滚的果实甚是喜人,咬下一口细甜多汁。

“那是果子‘吃’了有机肥王!”一旁的农场负责人豆允建笑盈盈地说,今年才刚进入成熟期,200亩梨园近60万斤的蜜梨就被预订一大半。自农场引进蜜梨新品种已快10年,因为果实品质高,积累了一大批“回头客”,每逢成熟采摘期,都会吸引周边及长三角地区客商前来采购。

跟随豆允建走进农场一隅,百余亩的田地里,地垄上铺撒着一层经过发酵的畜牧粪便,喷水设备每天自动喷灌,时常有工人前来精心管护,除草、平整……这田地里种的可不是粮食果蔬等作物,数十万只蚯蚓在其中生活繁殖,它们的粪便就是土里生出的“金宝贝”。

2022年,豆允建和同学合作,一个出土地,一个出技术,投入种苗养殖蚯蚓,“蚓”出一条绿色循环农业的新路子。利用周边养殖场免费提供的畜牧粪便养殖蚯蚓,消解农业废弃物,蚯蚓排出的粪便又是优质有机肥料,不仅质量轻、无臭味、不发霉,还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抑制植物病害和改善土壤肥力等,是名副其实的有机“肥王”。

幼蚓一代代生长繁育,如今可年产干肥3000吨,不仅给养着自家果园,还受到周边果农的青睐,供不应求。

“我们果园早就不打农药了。”豆允建说,以有机肥作底肥,采用防虫板加套袋的物理防虫方式,整个生产过程绿色环保,产品通过了绿色认证,品质得到有效保证。每年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前来果园抽检,“从来没有过不良记录!”

豆允建告诉记者,近些年国家格外重视农业种植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对种植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加大监管力度。“希望以后我们果树种植能和乡村美景融合,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绿色家园!”

曾经的荒山荒坡变成“果林宝地”,一颗颗“灵气”小枣让全体村民享受到“绿色福利”。来到宋疃镇黄营村万亩灵枣种植基地,山林披绿,林下生金,漫山的枣树密密匝匝挂着饱满的果实。

科学生态培育 结出“福利果实”

烈山区舞彩灵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文同,是承包荒山探索灵枣种植的第一人。他将本地一种灵枣树与野生酸枣树嫁接,培育出的灵枣皮薄光亮、清脆爽口、核小味甜。2018年“黄营灵枣”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截至目前,灵枣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种植户80余户,年产量250万公斤,远销北京、上海、郑州等地,年产值约2500万元。

“灵枣王”沈文同的这片山头,似乎格外繁盛。多年来,沈文同通过嫁接、修剪等技术,矮化了树种,弱化了出刺,让原本带刺的枣树更加“平易近人”。

行走其间,可以看到林中间隔倒放着许多矿泉水瓶。据他介绍,这些都是自制的果蝇诱捕器,号称昆虫版“美人计”,利用瓜果实蝇信息素引诱剂,吸引果蝇“入瓮”。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劳动效率,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

此外,针对山地种植的特点,果园还使用“活”的有机肥——菌肥。其不仅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还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在土壤中繁殖,可改良土壤、防治病害,提高果实品质。

半山处,有两棵枣树直立高耸,亭亭如盖。“好多人都问我为啥不砍掉”,沈文同说,这两棵野生酸枣树有几十年树龄,结出来的野果子小而酸涩,且树高不易攀爬采摘,“它们是果园天然的授粉品种。”据沈文同介绍,枣树多为自花授粉结实,异花授粉能显著提高坐果率,对增加果实产量,提升果实品质是相当有益的。花期时,两棵枣树就像信号塔,高高的树冠上缀满了清美细小的枣花,微风徐徐,将花粉吹遍果园。

“元红枣”“葫芦枣”“蟠枣”……200亩枣园里,更多好吃又好看,绿色又安全的鲜枣品种让人大开眼界,“随便吃!不用洗!”沈文同热情张罗,是对自己种植的信心,也是诸多权威的认证,“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食安安徽”“淮优农品”……一粒小枣包含着“绿色匠心”。

“不能总抱着一个饭碗吃饭。”谈到未来,沈文同说道,即便是“金饭碗”,也不可不思进取。到山东、山西学习种枣技术,广泛了解市场动向,只有不断升级绿色种植技术,选育优质品种,才能更好地擦亮“黄营灵枣”品牌。

严格种植标准 形成特色品牌

同样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烈山区宋疃镇和村的果农们也在丰富着“和村苹果”的品牌价值内涵。

“和村苹果”最初是引进烟台矮化富士苹果,在本地细软沙土上精心培植,进而形成的特色品牌。得益于价格优、汁水多、口感好等禀赋优势,和村苹果远销南京、上海、武汉等地,和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烈山区鑫和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连片的矮化苹果树绿意盎然,身着“外套”的果子,像灯笼挂满枝头,撕开套袋,露出黄澄澄、亮晶晶的果实。这里种植着“维纳斯黄金”“烟富8”两个新品种,今年才刚挂果。

作为七彩和村苹果标准化种植园,园内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应用,为土地注入绿色新动能。仔细看上去,树根下细长的滴灌管整齐排放,管理员李文明告诉记者,园内共分4个灌溉区,每一个区都安装了土壤墒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通过系统面板进行数据观测,优化了灌溉、施肥模式,做到定向、定量、定时、按需精准灌溉施肥,同时提高了水肥利用率。

果园还套种花生、红薯等根系发达的地下作物,不仅不与果树“争光”,还能疏松土质,保持土壤湿度。并采用“膜袋+纸袋”双套袋技术,膜袋可以产生温室效应,让果面光洁,裂纹少,不受农药污染;纸袋产生暗室效应,使果面退绿彻底,色泽鲜艳,口感鲜、脆。“苹果标准化种植,是和村果农多年的集体智慧经验。”李文明说,初挂果的可能口感不能达到最完美,但根据目前长势判断,他对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

在这场生态种植的“绿色革命”中,我市果农们以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丰收的果实,让特色水果的品质更上一层楼,也为乡村的绿色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从蚯蚓养殖的循环农业,到灵枣种植的绿色创新,再到和村苹果的标准化生产,每一步都凝聚着对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这些成功的实践,让果农们尝到了甜头,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农村成为了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魏丹枫说,“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绿色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推广,我市的特色水果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贡献更大的力量。”

(记者 于晓/文)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