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成就 淮北这十年】美丽淮北是我家——淮北市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高质量转型发展

2022-09-29 08:46   

八月的骄阳依旧热情似火,航拍镜头下的朔西湖湿地公园,绿地与湖面相间,生机盎然。这是8月6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新闻《安徽淮北昔日采煤沉陷区如今风景美如画》里的画面。

播音员娓娓道来:“这个生态公园曾经是淮北的一个采煤沉陷区……美好的生态环境展示着曾经生态修复的历程,记录‘煤城’化身‘美城’的蝶变。”

次日,市传媒中心“相信”客户端以《我市采煤沉陷区治理成果又上央视》进行了转发,一个“又”字令人遐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

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敢于闯、勇于试,久久为功探索出许多淮北经验。这使得“生态淮北”在众多城市名片中分外夺目。

十年来,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伴随着转型发展的每一个脚步,城市“伤疤”变“窗口”,时光的列车已满载累累硕果。

十年来,山水为笔“描绘”生态画卷,城市变“绿”变美,“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风貌愈发灵动。

十年来,产业变“轻”变“新”,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愈发清晰。

十年来,开门即见绿,城乡皆美景,守得青山变金山,淮北人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这是“舍”与“得”的艰难抉择──

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破立之间,我市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战略支点,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历史性转变,城市形象由黑灰煤城向生态美城历史性转变。转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这是“速”与“效”的果决判定──

陶铝新材料等10余项高科技成果入驻安徽创新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充分肯定淮北“智”造成果。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基地入围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业集群成链。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三个百亿元台阶、突破千亿元关口。

站在新起点,锚定“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城市定位,淮北胸怀国之大者,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步伐。

【淮北转型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连续报道。采煤沉陷区治理获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充分肯定,捧回第十届中华环境奖。创新运用市场化方式推进采煤沉陷区、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成功举办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无论是居住在淮北的人们,还是南来北往的过客,大家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淮北这座煤炭城市变“绿”了、变美了,特别是“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风貌令人心驰神往。

8月22日,落日余晖下,采煤沉陷区治理而成的绿金湖水金光闪闪,芦苇随风摇动,湖水荡漾开去。一对新人正在拍婚纱照,孩童们在一旁模仿着、嬉笑着……

这样的人景合一、移步换景,在我市处处可见。

俯瞰淮北,呈“川”字形分布的相山、泉山、龙脊山,峰峦起伏、峰壑争秀,既是城市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100平方公里的城区中心湖带,六湖连珠、熠熠生辉。尤其是碳谷湖、绿金湖、南湖三湖景区被一条绿道串联起来,形成城市核心景观区。骑着单车,沿着一条路就能欣赏三个湖。

“开门即见绿,醒来听鸟鸣。”这曾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梦寐以求的事,如今在淮北人看来再寻常不过。

变化因何而来?美景的背后又是什么?

你知道吗?淮北本没有湖,现在的湖治理前是一个个废弃采石宕口,一片片荒草废滩。

建市60余年来,我市累计为国家供应原煤10亿多吨,鼎盛时期年产量接近3000万吨。煤炭出,土地落。

采煤沉陷让这座城市“天灰、地陷、河流污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下水降落漏斗区达300平方公里。

我市回应百姓改善居住环境的呼声,积极破解采煤沉陷区治理难题。为实现修复治理的最佳效果,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采煤沉陷区治理经验被世界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广泛借鉴。

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治理采煤沉陷区20.6万亩,10多万名失地农民再就业,20多万名群众妥善搬迁安置,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土地再生的奇迹!”

回望来时路,每一个脚步都坚实有力。

2017年,濉溪县成为全国首批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

2018年,我市采煤沉陷区治理获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充分肯定,捧回第十届中华环境奖。

2019年,淮北转型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连续报道。

2021年,成功举办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你知道吗?淮北的山是石质山,不宜造林。而这样的山地多达19.8万亩。

如何荒山变青山?经过几代人反复实践,一套“七步造林法”被摸索出来,石质山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5%!

“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看似简单的7个步骤,每一步都要付出许多人力、财力和精力。

没有土,咋办?锤砸钎凿、爆破炸穴,然后肩挑手提、运土回填。

经过几代人的接力,淮北累计绿化荒山13万余亩,栽植各类苗木1100多万株,石质山由灰变绿。石质山绿化经验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渐渐地,翠绿的侧柏在西山绵延成片;茂盛的刺槐、合欢在相山舒展枝叶;东部新城的连片山丘上,石缝间新植的树苗抽出新枝,从山脚到山顶,一直延伸开去。

树活了,不容易,得看护。看看周启峰,这个身影孤单的护林员,每天用双脚丈量着30多里的山路。

10年来,他用双脚踏遍了林区数万亩的沟沟坎坎,记录下了10多万字的巡山日记,如今,依然在路上。和他同行的还有“90后”“安徽省最美生态护林员”吴怀念。

在淮北,还有许多周启峰、吴怀念,他们没有惊人的言语,只有积极的行动,为的是美丽的家园。

回望来时路,每一个脚印都浸润着绿色生机。

2012年,我市获评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

2016年,我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2017年,我市荣获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2019年,我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21年,完成20个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任务。

塌陷水域六湖连珠,石质山披上绿衣裳……奇迹一个接一个。

你看,烈山、卧牛山山体修复变成网红打卡地,春天和粉黛乱子草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夏夜看繁星与气象塔“小蛮腰”相互问候,秋季游天街,妥妥的时尚!

你看,淮北矿业集团高达100米的21层办公大楼,已成为城区的新地标。这座占地70亩、建筑面积达8.4万平方米的高层建筑,居然是在相城煤矿采空区上建成的。它填补了国内煤矿老采空区上方建设高层建筑物的空白,荣获2012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修复城市伤疤的同时,以美丽淮北建设为总抓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在绿色转型发展中站排头、争一流、做示范,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

【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率先利用市场化方式支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治超工作先进经验被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点赞。积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东湖存量垃圾治理成为全国环卫行业示范。】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淮北,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建设美丽淮北,打造更高标准的生态文明“淮北品牌”,就是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落到实处。

蓝天为底,白云作画,令人神往。为了让蓝天白云常“住”淮北,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全力推进中央及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2021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15.8%、优良天数比例达78.4%,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2。

持续强化能耗“双控”。“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全面完成。全市46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一企一策”,今年以来共实施节能技改措施149项,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26.2%,濉溪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列入全国试点。今年继续巩固深化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成果,大力推动传统火电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发展风电、煤层气、生物质、氢能等新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与百姓的生活、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抓好治污水、保供水,既是保护青山绿水的政治要求,也是广大群众对健康水生态的期盼。

我市全面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工程,近四年来,改造污水管网38.5公里,建成小区排水管道276.3公里,完成雨污分流75%的工程量。累计建成海绵城市23.4平方公里。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从沟渠到河道,从田野到农家,从集镇到河岸,通过全域水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南山、榴园、和村、郭王、王堰,一个个美丽乡村留住了“乡愁”。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我市保护好土壤环境、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我市还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改革是发展的源源动力。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改革创新,赋能绿色发展。

特别是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破解资金、治理、安全三大难题,生态修复采石宕口,全面彰显经济、生态、社会三重效益,打造出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淮北模式”。

朔西湖是上世纪70年代朔里矿开采形成的14500亩的采煤沉陷区。沉陷区治理离不开政府投资,但光靠财政资金投入毕竟有限。

2017年12月,市委、市政府大胆改变传统政府主导模式,以“国企引领投资、区企充分进入、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方法开始对朔西湖进行保护开发与利用,推动治理由财政投资的单一结构向市场化投入的多元格局转变。

同时,通过朔西湖综合治理发展壮大农业、工业等产业,为辖区居民就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实现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2000余户沉陷区群众喜获新居。朔西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给当地居民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有效促进居民增收。

改革还涉及到各个方面。治超、治污、治安、治税“四治”联动,集中整治交通运输扬尘、机动车污染、燃煤锅炉、城市建设扬尘、石料厂物料堆场搅拌站、餐饮油烟等领域污染,淘汰黄标车老旧车9971辆,统筹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其中,治超工作先进经验被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点赞。

继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林业“三变”改革后,我市推进碳汇森林和金银森林行动,增强“固碳”能力,推动绿色富民。严格执行林地定额制度,依法打击非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破坏自然保护地资源等涉林违法行为。完善公益林补偿财政奖补政策,开展市级公益林生态补偿。

在建立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目标责任体系基础上,积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多元共生、健康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系统。到2025年,林木绿化率将达到31%以上,林木总蓄积量达到365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湿地保护率超过52%。

为了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按照“环境有价、损害担责”“谁污染谁承担修复责任”的原则,我市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2020年12月17日,市生态环境局作为市政府指定的赔偿权利人与赔偿义务人拿到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市经开区某机修公司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修复等费用合计11.53万元,并由该公司自行选择有资质的单位对受损的河道环境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2018年,我市入选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持续深化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2021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8%以上。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建成垃圾投放收集点161个,东湖存量垃圾治理成为全国环卫行业示范。

十年拼搏实干,我市坚持以绿色转型为方向,抓治理、创品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同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创新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构建“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五群”“十链”产业产值预计分别增长8%、12%。陶铝新材料入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库,战新产业产值预计增长40%,稳居全省前列。积极扶植新兴产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典型经验做法,先后获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

绿色低碳是更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鲜明标识。只有产业变“轻”变“新”变“绿”,才能夯实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那么,“双碳”背景下,煤炭资源型枯竭城市怎么加快转型发展?

淮北以行动回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大招商引资,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

十年来,从调转促“496”优化工业结构,到1亿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双新”产业,到深入推进“去降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全面启动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再到支持陶铝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三年倍增计划、持续深化“三重一创”建设……我市坚持政策引领,鼓励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发展。

8月23日上午,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安徽瑞柏新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3.5亿元二期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

据企业总工程师魏国春介绍,二期项目达产后将年产5万吨醋酸丙酯、5万吨醋酸丁酯(电子级)、36万吨甲醛、6万吨多聚甲醛。可新增年产值20亿元,年总产值将达到35亿元。

在这个省级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基地,计划9月份开工建设的就有三个大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金浦新能源电池新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盈德气体空分项目、总投资6.3亿元的工业邻里中心项目。总投资75.5亿元的碳鑫科技20万吨EVA和18万吨EC项目计划明年初开工建设。

在这里,人们印象中的煤炭不再是燃料,正在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方向发展,被“吃干榨净”。

不仅于此,战新产业三年倍增工程、“五群十链”强链补链工程、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千亿园区培育工程……十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工业强市理念,扩量做“加法”,减污降碳做“减法”,提质做“乘法”,增效做“除法”,产业变“轻”变“新”变“绿”,进一步推动城市能级向更高台阶跃升。

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等5个产业集群,陶铝新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等10条产业链搭建起淮北工业经济的“四梁八柱”,成为提升产业层次的特色密码。

平山电厂135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工程设计煤耗251克/千瓦时,创世界燃煤机组供电煤耗最低记录,在淮北竖起世界燃煤发电的绿色标杆。

位于淮北经济开发区的华润金蟾是华润三九集团全国四大核心生产基地之一。技术副总监罗川告诉记者,“沙蟾毒精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其药物组合物与应用”PCT专利,为深入研究和开发抗肿瘤药物开辟了新的途径。

据统计,仅2022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家,同比增长44%,增幅居全省第1。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9家。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和技改项目195个。

根据我市高新技术企业2020—2022年三年倍增行动方案,到2022年底,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将达到230家以上,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我市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至2018年去除煤炭产能890万吨,获省政府通报表扬。今年又开展烧结砖瓦企业转型发展三年提升行动,到2024年底,烧结砖瓦企业数量将减少40%左右,并培育5至10家绿色示范标杆企业。

产业绿色转型夯实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早在2017年底,我市非煤产业就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增加值占比达62.9%,三产增加值占到GDP的33.8%,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实现了由黑灰煤城向生态美城的历史性转变。

【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相山森林公园、烈山石榴公园、南山景区获得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称号。全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对居住区的覆盖率为80.5%。南山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林业总产值达42亿元。城市实现“依山建城”向“拥湖发展”转变。】

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老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在淮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红利也在加快释放。

初秋的南湖公园,水清岸绿景色美。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湖边草地上奔跑、欢笑。环湖步道上,身穿灰色运动服的陆传标跑了一圈,“7.5公里,42分钟,刚刚达标!”

老陆今年56岁,原是杨庄煤矿的矿工,退休后每天都来湖边运动一番。“过去煤多啊,在这住着,每年要多吸几两煤灰。现如今改造成了城市公园,空气好了,设施多了,运动健身很方便。”

这里不仅仅是健身的好场所,还是动植物栖身之地。南湖公园内有植物100余科,仅湿地植物就达36科74种,各类候鸟20余种,水生鱼类18种,还有各种鼠兔、草兔、黄鼠等湿地兽类。每年都有大量候鸟在湿地公园栖息,还有数千只其他鸟类在此过冬。

矿山博物馆、长堤映山、湖心鸟岛等18处核心景点,疏密有度地分布在景区内,它们与水天一色的湖面、典雅的廊桥馆舍构成了一幅虚实相生的山水园林景观。

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吸引了周围城市的居民前来旅游、拍婚纱照。来过这里的人,多会惊讶此处“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据了解,南湖累计投入治理资金4亿多元,治理连片塌陷水面7000余亩,经清华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专家设计,加之历经数年投资建设,最终形成2.1平方公里的4A级景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昔日垃圾遍地的采煤塌陷地变成风光旖旎的生态公园。除了南湖,还有绿金湖。这个集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中央公园,自治理以来就被大家关注。

被关注是因为复合生态的整体效益高。不仅提升城市颜值,拉近老城区与东部新城间的距离,而且其3680万立方米的蓄水库容,使其成为当时全国地级市中面积最大的人工内湖,满足了淮水北调战略蓄水需要。

2018年8月份“温比亚”台风造成的强降雨来袭,绿金湖有效吸纳周边洪水1050多万立方米。与此同时,治理形成的2.45万亩可利用土地,能容纳约8万人,可出让建设用地约8000亩,预期直接收益300亿至500亿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体现在“火”起来的乡村游、采摘游。十年来,我市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结合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长寿文化、石榴文化等特色乡村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榴园村、南山村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烈山镇、临涣镇、双堆集镇获评省级特色旅游名镇,榴园村、南山村、黄新庄村、淮海村入选省级特色旅游名村。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隋堤景区、柳孜文化园、荷塘月色景区,濉溪县五铺农场现代农业旅游庄园、烈山区秦楼生态园、杜集区天悦生态农场各具特色。

生态经济化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回馈。2021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42亿元,鼓了农民的腰包,也为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榴园,烈山区烈山镇昔日落后的小山庄,用了十多年时间,完成了向美丽乡村的嬗变。

变化的奥妙,就在石榴上。

榴园村把荒山开发与发展经果林产业相结合,对开发荒山种植石榴50亩以上的农户,无偿提供苗木,让生态绿化和石榴经济实现了无缝对接。

以塔山为中心,绵延50余公里,总面积达6万亩的石榴种植基地生态群落,成为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去年,仅榴园村的石榴总产值就达2.2亿元。

村民李祥忠家里有四亩石榴,“以前我们村子很穷,小伙都娶不上媳妇。现在咱全村人光靠这石榴,收入就翻了几番,今年人均收入达到16000多元。”

每年10月,榴园村石榴压弯了枝头,吸引了周边居民赏景采摘,乡村游火爆异常。

经果林一端挑起了“生态+旅游”,一端挑起了“经济”,两者之间的和谐转化,带来的是生态、经济的皆大欢喜。

我市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获批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首批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央视等主流媒体对我市相山、黄里、榴园、南山、朔西湖等生态典型作了连续报道。

绿色低碳发展不仅营造了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城市环境,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磁场效应,吸引了大批企业和人才来淮投资、定居兴业。至2021年底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20个、到位资金523亿元。

生态文明建设也对城市的发展格局带来了巨大变化。

我市抓住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色发展与生态建设优秀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城市、首批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诸多国家政策机遇,全盘兼顾、统筹考虑,坚持全域规划引领,实现“依山建城”向“拥湖发展”转变,建成区面积扩展8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3.6%,居全省第4位。

十年来,这片土地的巨变,值得被历史的眼光细致打量。

可以肯定的是,淮北的“蝶变”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淮北未来五年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锚定目标、踔厉奋发,淮北以“四化同步”为路径选择,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更好服务“五大安徽”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 黄顺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