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刘桥镇是典型的采煤沉陷搬迁镇,不同村庄的村民聚居在一起,打破了以“血缘、地缘、人缘”为主的传统乡村自治体系,邻里之间矛盾纠纷不断,为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濉溪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彭楼、前吕楼集中安置区内试点建设“幸福邻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打造邻里纠纷调解平台——老贾工作室,总结形成“笑、听、走、细”四字工作法,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化解邻里纠纷的新路径。
老贾全名贾敬功,原是刘桥派出所辅警,从业26年,期间,通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积累了在化解群众矛盾、调解民事纠纷、宣传邻里和谐方面一套思路和方法。自2019年6月成立以来,老贾工作室共接待来访群众600余人次,成功调处矛盾纠纷238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466件。去年12月14日,省委书记郑栅洁在淮北调研期间,对老贾总结的“笑、听、走、细”四字工作法给予肯定。
微笑,舒缓情绪。微笑相迎。顺畅沟通是有效调解的前提。面对怒目圆睁、势不两立的当事人,老贾坚持用微笑拉近距离,用幽默的话语营造平和氛围,待双方情绪缓和后开展调解工作。微笑调解。调解时进入焦灼状态,老贾坚持用笑脸和善意感化双方,缓解剑拔弩张的情绪,为成功调解劝和打下基础。微笑帮扶。对因邻里矛盾、家庭矛盾等导致群众生活困难的,老贾积极联系党委政府,为困难群众争取政策帮扶、资金帮扶、物资帮扶。2021年夏天,村民卞某在玉米地打除草液时不慎误打到吴某地里,导致吴某两垄玉米苗枯死。吴某气愤之下拔掉卞某几十棵玉米苗,随后双方发生激烈争吵。老贾将两家人请到工作室,让座倒水、拉家常,分析邻里之间与玉米的轻重关系,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走访,了解真相。走进群众身边。带着解决问题的初心,老贾走进村头巷尾、走到田间地头,深入了解事件起因和真相,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和矛盾的关键点,积极寻找到化解矛盾的突破口。走进群众家里。针对疑难复杂案件,老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家里,全面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情况,从群众的实际困难出发谋划调解之策。走进群众心间。群众利益无小事,老贾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时刻急群众之所急,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操心事。村民魏某报警称自家玉米被邻边地块的侯某偷收一亩半,但因涉事地块为开荒地,归属界定不明,无法界定偷盗事实。为此,老贾多次走访侯某、魏某及邻居了解真相并实地勘察争议地块,得知双方此前就因涉事地块归属问题产生过纠纷,且多次调解无果。老贾获悉自己朋友与侯某关系较好,便动员朋友做侯某思想工作,成功说服侯某主动将争议收益返还魏某,促成双方确认争议地块归属,彻底消除矛盾隐患。
细节,突破问题。细心捕捉突破口。对一些时间跨度长、积怨深、处理难的矛盾纠纷,在调处过程中,老贾细心捕捉当事人双方能够退让的关键点,用心用情、用好巧劲化解矛盾。细致分析原因。在倾听双方当事人诉说的基础上,老贾从不同角色、不同角度综合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争取全面处理问题,避免偏颇与不公。细化调解方案。针对信访积案、重大疑难案件等,老贾坚持一案一策、个性化调解,逐一细化调解方案,确保制定的调解方案更符合当事人情况,切实提高调解成功率。村民杨某因私开诊所引发医疗事故并被判承担刑事和民事赔偿责任,但追究刑事责任后,杨某拒不执行民事赔偿部分。受害人王某找到老贾后,老贾走访杨某及其家人,分析利害关系的同时,讲清事件给王某家庭带来的伤害,让其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经过多次上门讲法律、讲道理、讲情义,老贾终于说动杨某履行民事赔偿责任,数年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记者 傅天一 通讯员 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