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小麦良种 守护大国粮“芯”——记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研究员周素英

2023-11-09 09:20:36    相信新闻

躬耕试验田34年如一日,只为培育小麦良种,守护大国粮“芯”,端稳中国饭碗。周素英,女,196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研究员。她扎根小麦育种试验一线,选育的4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填补了全省乃至全国多项麦种空白。她还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国家级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试验任务100多项,为推动农业丰产、农民增收作出突出贡献,多次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今年7月,周素英获评第八届淮北市道德模范。

筑梦·启航

有好种子,才有好收成。粮食生产事关国运民生,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在距离淮北市主城区约30公里,周围都是连片麦地的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周素英经常戴着草帽,卷起裤腿,“泡”在田里,整穗,去雄,授粉,估产……不知不觉中,一天又一天转瞬即逝。

周素英生于20世纪60年代,打小懂事的她,学习之余经常做一些除草、拾麦、摘棉花等力所能及的农活。再加上受到在当地农林部门工作的邻居的熏陶,农业种植、管理到新技术运用,这一切都让她着迷。在她的积极参与下,有时田地的收成竟比邻居家还好,大家都夸她好动脑、有天赋。受此影响,她考入安徽农学院,选择了农学专业。

“我的梦想,就是培育出自己的良种,让家乡年年丰收,助乡邻告别贫困。”1989年,学成归来的周素英入职濉溪县农科所(今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从此,这块广袤丰沃的土地,成了她梦想起航的地方。

追梦·坚守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小麦的“芯片”,麦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周素英刚参加工作时,皖北地区种植的都是外地麦种,大都具有容易发生赤霉病、后期倒伏等先天不足。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准备,1998年,她牵头启动麦种选育工作,以试验田为家,与小麦为伴,一年三百六十日,几乎每天都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她认真对照有关试验方案,分析、参试、总结品种亲本材料:皖北地区冬季寒冷,春季倒春寒频繁,小麦扬花期间易遇阴雨,生育后期多风雨,那就选择丰产稳产性好、抗寒性好、抗病性强、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利用本地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作为亲本进行改良。

每年,周素英要配制1000个左右的杂交组合,其中的艰苦,常人很难想象:为了保证育种成效,试验田保持着“原生态”,不能施药杀虫,冬天经常冻得满脸冻疮,夏天被蚊虫叮的全身是包。特别是每年四五月份,杂交组合配制的“窗口期”,周素英每天早晨5点准时来到田里,直到天黑看不清了才收工,连续工作15个小时以上。

这些年,家人也习惯了周素英的忙碌。每到节假日,家属还会带着孩子过来久住,就近照顾她的同时,整地、播种、施肥、管理、收获,将条件简陋的试验田,打造成一家人守望相助的“欢乐场”。

圆梦·兴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周素英选育的“濉1216”小麦新品种因丰产性突出、抗病性强,特别是对赤霉病有较好的抗性,且后期不倒伏,顺利通过国家审定,6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首战告捷。之后周素英又选育出德研16国审小麦新品种,在黄淮海南片麦区大面积推广,2021年选育的濉1309、濉1615双双通过国家审定。无论是2018年晚播加上各种病害重发之年,还是2022年的干旱之年,这些“国字号”良种亩产均在1000斤以上,凭借突出的丰产性和抗逆性,得到业界和群众的充分肯定。

作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周素英发表了多篇专业技术论文、调查报告,参与编写《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她以附近的濉溪县四铺镇4个村为重点,常年开展小麦丰产增效义务培训,受益农民2100余人次,直接促进增收330万元以上。由于业绩突出,多次受到各种表彰与奖励,其中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淮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在无怨无悔追逐“育种梦”的同时,为护航粮食丰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

首席记者 肖干

摄影记者 万善朝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