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7月24日报道:“一村一块田”的淮北实践

2022-08-23 14:52:05   

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濉溪县庙前村为试点,将“一户多块田”变为“一村一块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施规模化经营。今年午季亩均产粮650多公斤,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6.5万元、同比增长17.4倍。

党建引领,发动群众大胆并

宣传引导。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成立由村民理事会成员、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员组成的“小田并大田”工作组,“一组一案”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同时,发动党员包组包户、挨家挨户统计核实承包土地种植情况、并地意愿,承诺土地承包权、所有权及承包面积不变,保证村民利益不受损失,彻底消除村民顾虑。

攻坚克难。针对皖北地区老旧坟墓占用耕地多、迁移难等问题,采取“群众选墓地、政府出资建”的方式,投入230万元建成6个微型公墓、发放迁坟补贴。针对原种粮大户不配合、部分村民不愿并的问题,通过宣讲政策、协商调解、预留少量自种地等办法予以解决,实现多方满意。

并田到村。由各村民组选出村民代表,对耕地重新丈量并公示,摸清地块数目、实有面积以及道路、沟渠等情况。通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根据各户确权承包面积,将“零散地”聚成“大块地”。借助化零为整优势,村委会与村民签订流转协议,按照适度规模经营要求,统一规划布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1.1万亩的“一村一块田”。

政府支持,因地制宜提标建

加大政府投入。淮北市将深化“小田并大田”改革纳入 “三农”工作重点,写入市委一号文件、市政府工作报告,淮北市县镇三级政府推动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资源要素向示范区集聚,累计投入各类项目资金8700余万元。

提升耕地质量。为解决采煤沉陷地多、田埂占地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难题,采取“浅填埋、地连片”的办法,复垦废塘弃坑,平整田埂垄沟,实现土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种面积747亩。

实施节水灌溉。改变原来长期大水漫灌方式,综合采用修固防洪堤、建设蓄水沟、运用排涝闸、栽种防护林等措施,构建区域农田生态循环水网,规模化运用喷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用水6万多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9以上。

建设智慧农业。借助先进的BIM技术、农业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建成高标准农田智慧种植平台,构建集气候环境采集、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防治、智能喷洒等为一体的数据采集应用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智能作业。

市场运作,规模经营高效用

让企业来种地。通过招商引资,将整村高标准农田二次流转给中化农业公司,每亩租金增加到1000元全部返给农户,依托专业公司成熟的市场资源、先进的种植技术等,将平整后的1.1万亩土地进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

让土地多产粮。发挥种子大县、种质资源优势,建设粮种繁育基地,研发濉1309、大地2018等14个小麦自主品种,濉溪县被评为“国家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让服务更专业。成立中化现代农业濉溪技术服务中心,实行“中化服务中心+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粮食加工企业”的1+3全产业链托管服务,产前为种粮大户提供技术培训、融资贷款等服务;产中与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合作,运用无人植保机、联合收获机等,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化水平达100%;产后集中烘干收储,与鲁王面粉、昊晨食品等龙头企业开展产销对接,打通下游销售渠道。

三方联动,夯实责任长效管

村合作社主管。设立高标准农田管护公益性岗位,村合作社选聘27名专职管护员,对村组道路、提灌站、主要沟渠等公共基础设施开展日常巡查。

经营主体托管。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中化农业公司每年支付20万元托管费,委托村劳务公司负责流转经营土地上的作业道路、灌溉沟渠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

保险公司协管。农业部门引入保险机制,利用项目结余资金,为机井、排灌渠等重点设施购买项目保险,兜底保证高标准农田持久发挥效益。

■ 关庆荣 范家良 徐灿灿 中国改革报记者 华 铭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