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应多些改革的先进典型

2022-07-18 10:02:06    淮北新闻网

历史再次证明了农村人民群众改革创新的无穷潜力。

濉溪县五沟镇庙前村推行“一村一块田”改革,把6524块平均面积不足2亩的“巴掌田”,整合成了1块万亩高标准农田,有效解决了“细碎化”小田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难题。这项改革创新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受到省委书记郑栅洁的点赞。

我国农村人民群众改革创新的故事层出不穷。1978年,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为我国的“三农”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之后农村改革的滚滚大潮中,我国农村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不断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尽管五沟镇庙前村“一村一块田”改革,没有小岗村“大包干”改革影响范围广、历史和社会意义重大,但其取得的成效、走出的路径、摸索的经验,依然可圈可点。尤其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庙前村的改革经验具有很强的标杆和典型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粮食安全。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小岗村“包产到户”解决的是农民温饱问题。在现在的情况下,庙前村“一村一块田”改革解决的是耕地质量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群众收入增加的问题。通过庙前村“一村一块田”改革,可新增有效耕地747亩。目前,我市279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48万亩。若按照庙前村新增有效耕地比例,全市将新增有效耕地近12万亩,可以解决10万余人的吃饭问题。

历史证明,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庙前村“一村一块田”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敢啃“硬骨头”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离开了群众的支持,一切改革都是空谈。庙前村“一村一块田”改革之初,就面临着部分群众意见不统一、地面附属物迁移难等难啃的“硬骨头”。面对难题,村“两委”没有畏难不前,而是发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这样才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改革必须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深入群众汲取群众智慧,知悉群众的真实意愿,才能做出令百姓满意的决策。抛开群众想问题,脱离实际找办法,则会让我们步入“离天近、离地远”的误区。

最后,改革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庙前村“一村一块田”改革之所以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因为改革契合了百姓的呼声,符合当地实际。村“两委”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确保了改革顺利推进。

改革是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引擎。广大人民群众要敢于创新,锐意改革,努力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使它们不断释放红利,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 高小莹 余海洋】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