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于“生根处”深耕

2023-12-05 08:07:06    淮北新闻网

小雪时节,农事忙。走进位于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北山村的淮北市宏顺种植家庭农场,成片绿油油的麦田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周飞刚从上海交通大学参加完种植培训,没和记者寒暄几句,便忙前忙后起来,一会去田间查看管理工作,一会接听咨询电话,一会又要开车出门采购……他把家安在农场,一家人的喜乐与这里息息相关,有“田园生活”丰收的喜悦,更多的是对深耕土地的坚守和担当。

2015年,周飞从父亲那里得知,因为流转搁浅,村里有400亩土地可能要闲置。抱着能为家乡干点事的想法,25岁的周飞放弃了工作,把这400亩土地承包下来,开始种植小麦和玉米。此前,家中搞过养殖,对种植经验不足,于是,周飞一步步摸索,上门求教。说起前几年的经历,不善言辞的他直摇头:“那时没经验,机械也不先进,用的还是老式手摇拖拉机。”农场本就在地势低洼地带,加之频发的暴雨,好不容易成熟的作物被淹,发黑腐烂在地里,就连收割回来的,也出现霉斑异味,一家人欲哭无泪。掏空了口袋也凑不出几百块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勉强维持生活生产。好在有区农水局的扶持,下发了补贴资金,周飞也积极学习相关金融政策,办理银行助农惠农贷款,熬过了次次难关。“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年轻,干事就要多想多做。”周飞这样说道。

暑往寒来,俯仰之间,大地吐绿又生黄。靠着一股子拼劲,周飞坚持了下来,直到去年,陆续还完几年前的贷款,还为自己“配齐”了一些装备。“这边几台是灌溉的机子,那边几台是新型农用拖拉机……”周飞指着仓库里的“大家伙”如数家珍。自己的日子好过了些,他还想着帮助身边的人,平时农场里雇了二三十个村民帮忙,农忙时有五十多人,周飞不仅工资给得高,还包一日三餐、矿泉水和饮料,偶尔带着大家去城区吃顿“好的”。“农活辛苦,得保证大家安全,这都没啥。我们真心对人,人家也真心对我们。”周飞笑着说。

农场旁边,有些零散的耕地,几位老乡时常请周飞前去帮忙。因为地块小,上机车也不方便,收成少,消耗大。周飞意识到,传统生产方式早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要发挥家庭农场的优势,必须以科技带动规模化生产,扎实深耕土地。他更加努力学习农业知识,前往外地考察,山东、合肥、宿州,进课堂、下农田,学习优秀农业示范基地的先进种植技术、高效的农田管理和环保农业的理念。他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引进现代化农业设备,换上了新麦种,“我们的土壤,最适合种植的还是粮食。之前用河南的种子,不抗冻,山东麦种更适合这儿的气候。”说起考察学习经验之谈,周飞的眼睛亮了起来。通过精准和科学的田间管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了提高。农场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到760亩,又增加大蒜、花菜、芹菜等大棚蔬菜种植。农场逐渐成为当地农业的明星农场,吸引众多农民前来参观学习。2022年,周飞获评“安徽省劳动模范”。2023年,淮北宏顺种植家庭农场获评“市级家庭农场”。

为了让自己所学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帮助更多的农村种植户,周飞还开办了农业服务公司,开展农业托管服务,产前到产中、产后的全程农事服务,统一收购周边零散种植户粮食,助力“职业农民”安心种粮,多种粮、种好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只有为农民多创造经济来源,才能促进消费,改善大家的生活。”他说。今年初,贵州茅台集团来到农场考察,想签订种植高粱的合同协议,考虑到自己没有种植高粱的经验,周飞暂时放弃了。他说还要多学习充实自己,他相信,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农业市场中立足。“明年要再开办产业养殖。”周飞说,想为家乡带来更多的变化和发展。

记者 于晓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