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扩大含绿量、提升含金量、做活含新量,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森林生态持续改善。
做好“林”文章,扩大含绿量。我市统筹石质山绿化提质增效与绿美江淮加快发展,出台《淮北市国土绿化“二次上山”行动规划暨绿水青山2.0版(2023—2028年)》,开展重点区域森林彩化美化。实施两期市国土绿化“二次上山”行动,累计栽植各类彩叶阔叶树种20余万株,修建登山步道4.1公里,增绿扩绿、彩化美化山场覆盖面积2.2万余亩。一体化推进绿美江淮“十大行动”,全市累计打造绿美乡镇2个、绿美村庄6个、绿美校园85个,建成市级以上幸福河湖4条(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建设城市绿道14公里,持续增强林业碳汇能力。
做活“林”经济,提升含金量。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塔山石榴、段园葡萄、黄营灵枣等多个乡土品牌优势,拓展绿色富民路径。推行“林长+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石榴、笆斗杏、灵枣等特色产业,累计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森林康养基地等40个,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推动集体经济绿色增收。2024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54.18亿元。举办2025年黄里杏花文化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量超3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5%。
提升“林”效益,做活含新量。我市以种苗培育为突破、科技服务为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2024年以来,成功申报“富安2号”“皖黑1号”石榴等多个植物新品种,持续扩大种苗储备库。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推进石榴良种培育,依托种苗企业筛选优质地块31亩,作为石榴良种培育项目实施基地。扩大富安1号等石榴品种培育范围,预计繁育容器苗6万株、扦插苗25万株。选派48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记者 肖干 通讯员 张坤鹏